立即下载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新动向
2011-04-12 10:22:08 字号:

  当前中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停留在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模式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如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内涵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在现代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较低。将传统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这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广泛,从产业链顺序来看,产业链前端的服务主要有产品研发设计、市场研究、咨询服务等,产业链后端的服务主要有零部件定制服务、集成服务提供商、整体解决方案、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交钥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等。

  从国际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通用电气公司(GE)、耐克(NIK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ROLLS-ROYCE)、米其林轮胎等,都已成功转型。它们原来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但当前都已实现由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例如,IBM曾经仅是硬件制造商,经过十余年的业务整合,现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众所周知,IBM已将其个人电脑硬件制造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等企业,而自身专注于IT服务。在IBM全球的营收体系中,目前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IT服务。再比如,耐克是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但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生产厂家,耐克公司则主要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因此,尽管耐克是制造业,但经营业务却是服务业。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亦即核心技术服务化。如耐克、米其林等,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二是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亦即主营业务多元化。如GE等,原有的电器电子业务逐渐减少,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逐渐取而代之。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正是通过瞄准产业前沿,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业务部门,原有主营业务则逐渐萎缩并退出。

  二、国内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国内,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领域,但已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已陆续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向。例如,2010年10月,海尔集团明确提出,海尔将放弃大部分生产业务,采用外包的形式,并向服务业转型,把主要精力用在研发和渠道服务上。近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陆续出现了一汽启明、宝钢宝信、武钢自动化、东风东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

  为促进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2007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的目标是,到2013年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收入在机械工业总收入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部分大型骨干企业的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左右。有的经济发达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例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上海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形成工程设计、安装维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务,以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商转变。

  尽管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环节的延伸仍不足。我国一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所增强,但在价值链延伸、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仍不足,为行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的企业仍不多。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兴产业领域拓展和转型的力度不够。国内很多企业集团进入房地产业进行短期攫利的很多,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医疗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新兴高增长领域,开拓的力度则明显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阶段所决定的。制造服务业对核心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但总体上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资金实力和行业话语权仍不足,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这就决定了企业难以为用户真正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而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转型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应当说,企业都有积极谋求转型升级的愿望。但拓展新兴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包括技术的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多数企业难以预测和承受的。由此,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和发展制造服务业的过程中动力不足。

  三、大力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鉴于制造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集团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服务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新时期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大型制造业集团已逐步认识到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从政策层面,还需要将制造服务业作为新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纳入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服务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仅靠企业自筹资金解决难度很大,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低息贷款、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贷产品,从而为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以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

  (唐茂华 作者: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后,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求是/红旗文稿

作者:唐茂华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