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数字化成长”中提升网络素养
2011-03-15 13:56:07 字号:

  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最初是哈佛大学校园花名册的电子版,大学生们频繁地登录该网站,希望借此认识更多同学,拓展朋友圈。在这个贴上数字化、信息化标签的时代,作为感知时代风云的活跃人群,当代大学生在传统的知识获取体系与人际交流体系之外,自然会通过新兴媒体来拓展信息渠道、使校园生活更为多彩。

  被称为“上海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的“易班”(E—class),便满足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现实需求。大学生群体不仅因此拥有“数字化成长”机会,也多修了一门有益于提升网络素养的课程。

  虚拟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似乎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易班”和大学里的班级也可相辅相映。“易班”是大学生交流情感、结识朋友、增进人际关系的网络新途径。比如,中国大学生中很有影响力的“挑战杯”创业大赛,常常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通力合作,在“易班”提供的兴趣小组中,他们可以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

  网络社交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但因其“虚拟”特点,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易班”作为非商业性公益网站,注册人员为在校大学师生,这样的网络环境和人员构成,有助于减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不慎交友所造成的伤害。

  实际上,“易班”的出现,也可看作是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公共意识的网络新平台。大学是个小社会:在“易班”网站上,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小房间”(个人空间),一个班的人共用一个“客厅”(网络班级主页),而一套套房组成一幢楼(学校主页),一幢幢楼又拥有一个“公共广场”(全市平台)。“易班”为每个同学建立个人主页,供他们在此展示个人魅力,还通过类似“社区红人”的评比,促进个人发展和彼此熟悉。而在“小房间”以外公共空间活动的人,便学习着如何尊重他人权利,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培养着自己的集体意识、公共意识,建立并遵从相应的行为规范,进而实现自我管理。

  当然,作为网络中的新鲜事物,以融合、便捷、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易班”,还处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仍需在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为此建议,“易班”在增加微博等网络新兴技术应用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围绕班级这一核心特色开展服务,并以此区别于以个人为中心的商业化社交网站。同时,可以在制定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尝试向大学生开放更多可以实现自我管理的环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

  (张梓轩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梓轩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