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两型社会”赋予节约文化新内涵
2011-03-13 11:17:21 字号:

  中国传统的节约文化思想源远流长,有关节约文化的古人、古事、古谚亦浩如烟云。直至今天,整个社会重视勤俭的文化气习也越来越浓厚。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节约工作,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不仅是一个全新课题,也赋予了节约文化崭新的内涵。资源节约型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是基于不同历史背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人类对自身的自发要求。

  在传统文化中,节约理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但其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产品不丰富,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或持家的家长必须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另外,传统文化中的节约也跟古人淡薄物欲,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有关。如成语“玩物丧志”,老子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故能成器长”,孔子有“饭疏食,饮白水,不亦乐乎”的言论,就反映了这种思想。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节约型社会中提倡的节约,则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与资源、环境产生矛盾,人类自身自觉的内在要求而提出的。因此,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赋予了节约文化崭新的内涵。要成功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站在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节约的意义。

  要营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节约文化,目的之一是要澄清中国节约文化上的观念是非,倡导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节约文化。这在实践中存在着消解和建构的过程,即通过文化自身的批判功能,消解恶俗文化,建构新的节约文化。影响节约型社会目标实现的陋俗文化莫过于铺张,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是,穷人有穷人的铺张,富人有富人的铺张,两者只有量的区分,而无质的差异。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即使在温饱问题都难以充分解决的贫困地区,人们在婚丧嫁娶时也会不惜负债累累,通过一时的铺张,得到暂时的痛快。在消费领域,富人对豪华奢侈品的追逐,已成为一种“符号”----身份象征。而大多数消费者对名牌、高档消费品的追求,则是一种专家学者早就批评过的“过度消费”。可以这样认为,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铺张浪费终结之日,便是节约型社会目标实现之时。铺张陋俗缘何在中国大行其道,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形成对各种陋俗及其文化的批判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考察,批判恶俗文化既是营造节约文化的必要条件,也必然是构建新型节约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必要前提。

  如果说中国对各种阻碍节约型社会发展的陋俗文化视而不见,一定言过其实。但事实上,却非常缺乏批判力度。中国关于对各种浪费现象、浪费行为的批判,更多地集中在“技术批判”和“物质批判”层面上,文化批判相对较弱。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论及节约,人们往往指责资源利用率较低、效益低下等等。殊不知,如果不从经济、技术层面之外加以思索,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虽然有关于节约和节约经济的宣传报道,但针对浪费陋俗的批判不多见。这在客观上无异于纵容了浪费陋俗文化的滋生蔓延。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还需要增强对浪费陋俗文化的批判力度,营造对浪费陋俗文化的围剿之势。人们把节约视为一种风尚、一种道德,而良好的风尚与道德既是一种自觉,又应建立在对浪费文化、陋俗文化的批判基础之上。

  各种浪费的存在与公众节约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节约意识”是比“勤俭节约”内涵更广泛、发展层次更高的概念,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意识,而实现节约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目标非常需要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节约意识。节约意识的建构与强化,必然有赖于节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养成“节约意识”与保持“勤俭节约”,两者之间存在着传承与创新的逻辑联系。“节约意识”是一种大文明,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把“节约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功德和社会时尚加以宣传,使节约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这就强调了实现节约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目标,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是不充分和不全面的。因此,现代化的社会,抑或是小康社会,不止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应有内容丰富、高层次的文化,即从各个社会层面体现文明的进步的这种“大文明”,必然包括一种表现时代特征的节约文明,必须有高层次的、新型的节约文化为支撑。

  倡导在构建节约型社会过程中营造新型的节约文化,绝非意味着文化是万能的。但涉及节约,有理由认为,节约既是文化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价值观念问题。比如,各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崇洋消费、迷信和盲目追逐外国名牌等),仅仅从经济视角分析,实在难以消解与节约经济相背离的各种铺张和浪费。因为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毕竟不能采取经济手段加以解决,不从文化价值取向、价值观念等层面展开批判,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是无法建构的。实现节约型社会目标,应该建构“节约新思维”。因此,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俭、节用思想精华和传统美德的发展与因势利导,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意义重大。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胡艳辉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