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国劳动力市场并非整体短缺
2011-02-25 16:13:35 字号:

  近日,我国不少用工集中地相继出现劳动力缺口,引起社会关注。针对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整体短缺?如何应对局部地区的“用工荒”?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劳动力市场仍供过于求

  记者:近期劳动力市场人手紧缺的情况该如何看?“用工荒”是否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

  苏海南:当前的“用工荒”只是一种结构性和局部性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供不应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供过于求。目前,我国每年有新增的2000多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此数。因此,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当前所谓的“用工荒”,只是一种结构性的“用工荒”,并非我们的劳动力出现整体短缺。最近几天,不少地区又开始出现了农民工大规模返城务工。

  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原因之一

  记者: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苏海南:出现结构性的“用工荒”,与这些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经济布局的变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民工人员构成发生的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开始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同时,经济布局也出现调整。如这些年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兴建、开辟或扩大了一些工业园区。这两个因素,促使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工,有一部分人能够就地就近就业。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包括全面免除农业税,对粮食等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及采取其他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措施,使得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农民是否外出打工,就会先经过比较,算算精细账后再作出决定。此外,加上春节刚过完,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当前招工难的问题显得突出一些。

  当然,还有农民工输出输入地以及企业与被招聘者相互信息沟通不充分的影响。比如农民打算到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打工,企业给的待遇如何,工作生活环境怎样,有无发展空间,融入当地社区的可能性有多大,当地政府对于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有哪些承诺等,这些信息若没有清晰地传递出来,也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入。

  能正面刺激经济发展

  记者:眼下的结构性“用工荒”,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以及经济布局的调整,有哪些好处?

  苏海南:我认为结构性“用工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能起到正面的刺激作用,可以迫使沿海地区的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许多行业的主要劳动力也即外来打工者,将能获得与资方协商要求提高工资的助力,借势提高收入。

  同时,通过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的调整,将发挥这样的作用,即原来工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借此加快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而东部地区则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样一种梯次递进的关系,较之于原来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布局的差距,应该要小许多。因此,总体上看,这种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产业平稳转移,对于促进消除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肯定是利好的消息。

  所以,结构性“用工荒”的出现并非坏事,它表明我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布局已经到了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可借此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

  “多管齐下”积极应对

  记者:如何辩证地看待“用工荒” 并采取应对措施?

  苏海南:8个字:“多管齐下积极应对”。我们应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间经济的合理布局,引导东部地区的企业合理地提高工人工资,以吸引劳动力前往就业,缓解结构性招工难。同时,应加强劳动力输出输入地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和传递,还要加快城乡统筹,加快打破城乡分割管理的体制,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就业中比较顺利地融入城镇,以消除农民工候鸟式心态。中西部地区要与东部地区加强联系,共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东部地区要对就地实现升级换代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减免税费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转型和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健全有关政策并抓好贯彻落实。总之,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仍然供过于求,只要我们把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好,结构性的“用工荒”,就会有根本性好转。

   {Ky:PAGE}

 

  近日,我国不少用工集中地相继出现劳动力缺口,引起社会关注。针对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整体短缺?如何应对局部地区的“用工荒”?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

  劳动力市场仍供过于求

  记者:近期劳动力市场人手紧缺的情况该如何看?“用工荒”是否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

  苏海南:当前的“用工荒”只是一种结构性和局部性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供不应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供过于求。目前,我国每年有新增的2000多万人需要就业,而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此数。因此,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当前所谓的“用工荒”,只是一种结构性的“用工荒”,并非我们的劳动力出现整体短缺。最近几天,不少地区又开始出现了农民工大规模返城务工。

  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是原因之一

  记者: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苏海南:出现结构性的“用工荒”,与这些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经济布局的变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民工人员构成发生的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有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开始由我国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同时,经济布局也出现调整。如这些年中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兴建、开辟或扩大了一些工业园区。这两个因素,促使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工,有一部分人能够就地就近就业。

  更重要的是,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包括全面免除农业税,对粮食等农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及采取其他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措施,使得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农民是否外出打工,就会先经过比较,算算精细账后再作出决定。此外,加上春节刚过完,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当前招工难的问题显得突出一些。

  当然,还有农民工输出输入地以及企业与被招聘者相互信息沟通不充分的影响。比如农民打算到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打工,企业给的待遇如何,工作生活环境怎样,有无发展空间,融入当地社区的可能性有多大,当地政府对于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公共服务有哪些承诺等,这些信息若没有清晰地传递出来,也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入。

  能正面刺激经济发展

  记者:眼下的结构性“用工荒”,对我国经济长远发展以及经济布局的调整,有哪些好处?

  苏海南:我认为结构性“用工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能起到正面的刺激作用,可以迫使沿海地区的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许多行业的主要劳动力也即外来打工者,将能获得与资方协商要求提高工资的助力,借势提高收入。

  同时,通过低端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的调整,将发挥这样的作用,即原来工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借此加快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而东部地区则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样一种梯次递进的关系,较之于原来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布局的差距,应该要小许多。因此,总体上看,这种在中国境内进行的产业平稳转移,对于促进消除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肯定是利好的消息。

  所以,结构性“用工荒”的出现并非坏事,它表明我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经济布局已经到了进一步优化的阶段,可借此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

  “多管齐下”积极应对

  记者:如何辩证地看待“用工荒” 并采取应对措施?

  苏海南:8个字:“多管齐下积极应对”。我们应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间经济的合理布局,引导东部地区的企业合理地提高工人工资,以吸引劳动力前往就业,缓解结构性招工难。同时,应加强劳动力输出输入地相关信息的沟通交流和传递,还要加快城乡统筹,加快打破城乡分割管理的体制,让农民工能够在城镇就业中比较顺利地融入城镇,以消除农民工候鸟式心态。中西部地区要与东部地区加强联系,共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东部地区要对就地实现升级换代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减免税费等多方面政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转型和发展。为此,要进一步健全有关政策并抓好贯彻落实。总之,中国劳动力市场当前仍然供过于求,只要我们把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好,结构性的“用工荒”,就会有根本性好转。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鄂平玲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