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感受马恩著作的魅力
2011-01-11 15:20:02 字号:

  打开一部马恩著作,犹如打开了一部独特的时代画卷。研读经典马恩著作,能从历史的角度读出亲切感,从内容的角度读出新鲜感,从使命的角度读出责任感——这就是阅读经典马恩著作所能感受到的魅力。

  前段时间,我在党校学习时,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两篇经典著作,感受颇深。我以为,《共产党宣言》深入浅出、易学易懂,而《终结》则是高深难懂、奥妙无穷,必须下真工夫,用大力气,才能弄通弄懂。

  多读、熟读是必由之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这两篇经典著作,我是采取通读、导读、精读和研读的方法。所谓通读,就是像读小说一样先浏览一遍,对重要的论述和观点标记出来,对不理解或带有疑惑的问题,用眉批的方式记下来,以便在导读或精读时加深理解。在党校学习,有教授作导读,能帮助自己解疑释惑,对原著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所谓精读,就是对一些重要的段落、章节反复读,直到搞清搞懂为止,读到精彩处,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颇有古人所谓“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感。所谓研读,就是领会革命导师是怎样从其所处的时代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并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

  《终结》汲取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19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集大成,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方面的成就。这篇经典著作的伟大贡献,在于创立了观察、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其理论体系背后的是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任何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历史地加以看待,而不是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条和书本。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分析和认识世界的完整理论和科学方法,不仅对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是当今时代“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比如,当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马克思于100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却成为国外一些银行家和经理们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特别是那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蒙受惨重损失的投资人,试图从《资本论》中找出资本主义失败的根源和破解难题的智慧。实践表明,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时会被一波新的浪潮所淹没,但在大潮退后,它依然停留在海滩上。

  研读马恩著作,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把它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对于他们自己所创立的理论,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们不但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对待自己的理论,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去修正那些过时的结论和观点。比如,《共产党宣言》从1848年发表到1893年出版意大利文版,共写了7个序言,篇幅达23页,而《共产党宣言》正文才有38页。《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第一个再版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而后6个序言,都有新思想出现,不断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原理将进一步丰富,经典作家的一些结论也许会过时,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阅读马恩经典著作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话和交流,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它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之窗,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卢普友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