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8位网络媒体负责人建言政府:"网络问政"要敢于"接招"
2010-12-28 17:00:08 字号:

  网民轻点鼠标,就能给政府说问题、提建议,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近来,这种“网络问政”的新模式成了热点,不少地方纷纷搭建网络平台,加强政府与网友的交流。12月24日,国内首部研究网络问政的学术性著作——《中国式网络问政》在烟台首发。国内8家知名网络媒体的负责人和相关学者齐聚烟台,对国内的“网络问政”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搞明白出发点

  “网络问政的出发点是什么,一定要搞明白。”面对各地纷纷建立的各种网络议政平台,新传媒联盟主席、人民网原总裁何加正直言。他提醒说,创办者必须首先搞清楚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是想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桥梁作用,帮老百姓和政府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想图个热闹,或者干脆为了哗众取宠?”在他看来,网络问政的意义,就在于能把网络和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搭建起一个官民互动、上下沟通的桥梁。但问题是,眼下各个网站的动机和出发点各异,承载网络问政的技术条件、基础设备和工作能力都有待加强,网络问政总体上看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担任人民网总裁期间,何加正曾给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提出要求:帮忙不添乱,注重建设性,这个栏目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网络议政平台。“这不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那样我们的网络问政就没有生命力。网络问政必须触及问题,但出发点一定要放在解决问题上。”他指出。

  2009年,“老牛”、“爱我洛阳”等4名知名河南洛阳网友,相继当选洛阳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引得全国瞩目,也引起了当地网友向政府献计献策的高潮。“一些网站参与‘网络问政’,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不惹事,结果成了摆设。” 河南大河网副总编辑李二梅表示,网络互动性强,门槛低,网友可以自由发言,这本给了群众畅所欲言的广阔空间,但有一些网络媒体参与“网络问政”,怕担责任,容不得网民的不同意见,这样议政也成了走形式。

  政府要敢“接招”

  国内众多的网络议政类网站和栏目,为何有的办得风风火火,有的却人气全无?与会的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是否“接招”,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创办于 2002年的胶东在线网站,历经这几年的发展,网民留言累计达38万余条,回复率始终保持在97% 以上,在烟台拥有很高的知名度,问政栏目还于去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网站总编辑邓兆安认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是最重要的原因。据悉,参与胶东在线的烟台政府部门,目前已达到100 个,几乎涵盖了烟台市所有政府部门,并且延伸到县市区政府部门和窗口单位,回复率始终保持在高位。

  但令业内人士遗憾的是,能做到这样的网站和栏目太少了。李二梅在发言中指出,虽然很多网络媒体都开设了“网络问政”栏目,或在论坛、留言板中开设有类似板块,但政府部门主动参与的身影还比较少见。这种“政府缺位”现象,不仅削弱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影响了政府在网民中的形象。

  安徽中安在线副总编辑王根喜则希望,政府能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让政府的“接招”更为保持常态。“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做到:反应要迅速,表态须谨慎;用语要平实,忌讳说官话;问题敢面对,矛盾不回避;态度要诚恳,交流要平等;多宣讲政策,少强调难处。”他憧憬说。

  期待制度化

  王根喜会上谈起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安徽一家地方政府网站的“市民论坛”板块,有 2000余条留言一直“待审”,无人处理。后来有媒体对此事作了善意提醒,管理部门竟然将全部帖子直接一删了之。

  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面对网民的权利诉求,像“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已阅”这样的“雷语雷事”,在网上也不时出现。为此,王根喜感慨道,部分官员对“网络问政”既爱又怕,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要让这项新事物深入发展,当务之急是让其制度化。

  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 创办于去年的北方网,其《政民零距离》栏目,涵盖了天津市16个区县和30个政府职能部门。为了防止处理上的拖沓推脱,天津市政府要求:对于网民反映的问题,各部门能解决的要马上解决;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答复,限时解决;对跨地区、部门或责任不清的问题,则交由市政府办公厅进行协调并责成有关部门解决。而对政府回应的质量和效率,网民也有了发言权。发帖一定时间后,网民就可在网上对政府部门的解决情况、效率作出“满意度评价”,这个评价定期汇总在网上发布。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政民零距离》收到网民留言4万多件,回复率达 98.3%, 满意度更是高达95.7% 。(廉卫东)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廉卫东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