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干部公开选拔如何根除公众疑虑?
2010-11-18 14:34:13 字号:

  

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公开选拔由此应运而生。但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公选干部不断遭网友质疑。那么,干部公开选拔如何消除公众疑虑?什么样的官才不被质疑?

 

  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如果用了好人、能人,他们用手中的权为民谋利,经济建设会突飞猛进;如果用了腐败之人,他们满脑子以权谋私,经济建设不仅不能大发展,反而会遭受大破坏、大停滞,甚至大倒退。

  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公开选拔由此应运而生。但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公选干部不断遭网友质疑。那么,干部公开选拔如何消除公众疑虑?什么样的官才不被质疑?

  “80后”拟任副处引质疑

  11月10日,海南省儋州市对3名面向全国竞争性选拔出来的拟任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为期一周上网公示。次日,就有网民对其中一名“80后”拟任副处级干部任职资格提出质疑。

  引起网友关注的罗炜阳,今年28岁,现任三亚市财政局预算科主任科员,拟推荐担任儋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副处级)。11日,某网站出现《儋州现28岁财政局副局长》帖文。一瞬间,对罗炜阳身世的猜测和对组织部门的质疑扑面而来。13日,儋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管理科科长邹秀灵在当地媒体作出回应。他说,这次干部选拔严格按照中央有关干部选拔的程序进行,海南省委组织部派人全程参与。罗炜阳在此次公开选拔中表现优秀,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由于罗炜阳是浙江大学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符合三亚市人才引进的政策,此前在三亚市财政局一年试用期满后便直接获得正科待遇。

  本报记者今日电话采访了邹秀灵,他进一步补充说,此次公选人岗相宜,充分体现了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儋州市现有的干部队伍中,拥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干部比较紧缺,优秀的年轻干部能够有效地改善干部队伍结构,为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人民网)

  “逢官常疑”是谁尴尬

  “不拘一格降人才”方是用人之正道,按照这样的用人理念,年轻官员获得擢升的确没什么不可以。但现实却是,每当青春逼人的官员上位,往往便招来猜疑的目光——从湖北宜城29岁的市长,到山东新泰23岁的女副局长,再到海南临高29岁的美女副县长……概莫能外,这无疑值得深刻反思。

  儋州市这次用人是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即便如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背景猜疑”。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条件反射,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公开选拔未成常态的情况下,人们还不习惯于将脱颖而出者视为公开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开选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必要通过必要的程序来取信于民。

  年轻官员升迁遭猜疑并非孤立现象,其实背后是人们“逢官常疑”的心态:他升官了,靠的是真才实学吗,他是不是有个爸爸叫李刚?他在台上说得很是严厉正大,但真的清正廉洁吗?他到国外去考察了,这是货真价实的考察还是变相的旅游?……对于官员们的言行,人们常常以不信任的眼光加以审视。

  当然不能怪人们猜疑成癖。这样的反应实在很正常,因为对于看不清楚的东西,怀疑以及进行一些“有罪推定”,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用人、施政等问题上,人们确有不少看不真切之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但毋庸讳言,某些地方用人距这样的要求相去甚远,根本没有做到阳光普照。虽然县处级副职以上干部应当报告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也有了规定,但报告内容仍仅限于由相应的组织部门掌握,官员财产还远远谈不上真正的公开。虽然财政预算也年年提交人大审议,但过于笼统粗疏的审议并不能保证每一笔钱都用得合理,财政支出时有浪费奢靡、跑冒滴漏……面对这种种“雾里看花”的景象,人们怎么不“逢官常疑”呢?

{Ky:PAGE}

  “逢官常疑”不仅仅是官员们的尴尬,也不仅仅是公众的无奈,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官民间的隔膜,加大非直接利益冲突的风险,让社会的运转成本变得更高。而要化解“逢官常疑”,只能靠更彻底的公开和透明,以强有力的措施来获取公众的信任。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须在一系列制度上做出变革。(中国青年报/孙立忠)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不怕质疑,怕唯分数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公选越来越透明,也为群众监督创造了条件。前不久,没有教育从业经历、年仅25岁的许高逢通过公开选拔,被任命为海南省临高县教育局副局长,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为什么排名第一的陈志没有考上应考职位,反而排在第二的许高逢被任命?临高县是否存在徇私舞弊?25岁的小伙子有无能力担任县教育局副局长?许高逢是否符合报名的资格要求?”一时间,网上质疑不绝于耳。

  有质疑者,也有支持者。支持者指出,在进步面前,我们更应该用掌声来欢迎,而不是抱着莫须有的质疑来谩骂。

  临高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柏萌说,大家对人事制度改革的关注,和对此次副局长任命的热议是好事。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公开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广大群众参与、监督。

  29岁的市长、23岁的副局长等等,都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人事监督的事件越来越多,有助于推动公选这种人事制度。尽管“80后、85后进入政治舞台”一再引发人们关注的热情,质疑声也铺天盖地,但没有人质疑群众监督权利的增加对于公正选拔人才的作用。

  然而,有观察者认为,目前各地公选存在的问题,不在于个别人的身份、年龄引发的质疑,而是在选拔范围和程序的设计上,还存在不少需要探讨完善之处。只有一年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当副局长,即使笔试和面试成绩优秀,但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实绩的证明,其能力是否能得到充分确认?

  有人撰文认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一个问题是唯分数论。“不在疆场中选人,而在考场上选人”。比如,有的岗位一年四季没几件事做,完全可以把大量的工作时间用于备考,而有的岗位一年到头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备考,让这两种人去赴同一场考,其结果不考而知。(人民网/王国强)

  什么样的官才不被质疑?

  中央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不久前联合印发《关于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的通知》,对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即俗称的“买官卖官”现象,进行了部署。近日,中央纪委、中组部又联合下发《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例的通报》,要求坚决抵制包括买官卖官在内的选人用人腐败现象。

  的确,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这一系列“红头文件”的严厉言辞,足见党中央对党内一些干部“买官卖官”不良习气的痛恨和严惩。依笔者看来,这一举措无不向人们表达出这样“三种用人信号”。

  首先,“官”是要“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一贯的用人标准,看政绩用干部是我们党用人的重要原则。干部只有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干成事,才能使自己的仕途坦荡,才能让自己的“位子”坐得稳、坐得住、坐得久。当然,不能否定,或许有个别人或少数人总能在升迁中跑成一时,跑顺一阵,但不可能跑得长久,跑得无法无天,总有一天,会跑多了“歪”路碰上“鬼”,使自己跑得身败名裂,跑得“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为死路一条。对此,我们有理由完全相信,加大对用人中“行贿受贿”行为、“买官卖官”行为的惩治,必将大快人心,显见成效。

  其次,“官”是要“公认出来的”,不是“个人说了算的”。随着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选用的各种法规制度也日臻完善。特别是扩大干部选用中的民主权,加重干部选用的民主份量,已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那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正在逐渐被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变“伯乐相马” 为“公开赛马”等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所替代。显然,从党管干部的要求来看,党管干部和扩大民主是一致的,依靠群众管干部,在干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因此,我们坚信,在“群众公认”这一阳光的照耀下,党的选用干部工作必定闪耀出更加“公信的光芒”。

  再次,“官”是要“按规则来的”,不是“胡搞乱来的”。现实中,在一些地方或有的单位,确有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在干部选用上往往有“退下前”赶紧“用一批”,“调离时”抓紧“提一串”等不良思想行为。这种现象看似很“正规”,实则是“乱搞”,是干部选用中典型的“官本位”思想的暴露。这让人们很是“看不惯”、“看不起”,十分反感和不满。可见,严格按“制度规矩”来选好干部是选用干部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中央严厉整治选用干部中的腐败行为,必将为按“制度规矩”用人,铲除官场“潜规则”,净化“官市场”,发挥“强力杀毒”的作用。当然,在加大力度惩治选用干部中腐败行为的同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选用干部制度创新的步伐,使选用干部的制度安排更加规范,更加严谨,更加科学,更加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的发展要求。对此,人们将可以期待。(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熊建华)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熊建华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