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后GDP时代”,干部考核什么?
2010-11-09 14:31:55 字号:

  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在一些专家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中国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近期,各地正通过实践探索,不搞GDP竞赛、将GDP从考核的硬指标中拿出,以新的内容来考核和评价政绩。

  

 

  打破唯“GDP”的怪圈

  政绩考核告别“GDP唯一”

  “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

  无论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还是10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均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看来,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信号。“核心是‘建立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这意味着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最终评价就在于‘人民满意不满意’,以GDP为主要甚至唯一考核指标的时代过去了”。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将以什么具体指标考核官员政绩?公报提出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其标准又是什么?对于习惯了GDP思维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无GDP量性要求,在新的时期,其工作重心将置于何处?另一方面,要改变中国贫富、区域、城乡差距,必须依靠发展,如何科学处理这之间的关系?

  更进一步探究,官员政绩与“人民满意”挂钩,其深层含义在于,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必须进入深水区。否则,唯GDP“马首是瞻”,或许仍将时隐时现。

  幸福和GDP增长不同步

  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均对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九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

  “GDP呈两位数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始终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认为,人民收入不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是民生问题之中很要害的环节。

  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通货膨胀,购买力严重下降,居民收入实际为“负增长”。

  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稳定,需要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但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发现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阶层和特殊的利益集团手里面。”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向本刊记者指出。

  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人民幸福感的减少,看似是一个现象,其实说明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彭真怀认为,此种检验,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能仅仅看GDP数据的增长”,在考核上不能唯GDP马首是瞻。“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没有任何意义。”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在城市,43.6%的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居无定所;占中国70%人口的农民,其收入增长越来越困难,农业发展的制约条件越来越多;各个地方出现的GDP增长,能否经得起这些群体的检验?”彭真怀质疑。

{Ky:PAGE}

  而为了发展GDP,不少地方出现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资源开采上,采了肥的,弃了瘦的;开了大的,甩了小的;挖了浅的,甩了深的。对此,彭真怀称之为“断子孙饭碗”,对国家的长远发展不利。“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能只是为了这一代人,甚至只是为了这一代的部分人,更甚至是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增长而影响了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不能全怪地方干部,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李兴山向本刊记者分析说,当前,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上存在的“唯GDP主义”,是导致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不太重视环境保护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缺乏科学的政绩观,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彭真怀认为,很多年来,衡量干部的工作一直靠数据说话,有时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数字增长,也被当作了任用提拔干部的依据。(瞭望新闻周刊)

  各地出台新举措:干部考核有新内容

  浙江干部考核不再搞GDP竞赛 卸掉不合理的“政绩枷锁”

  现在,浙江新的干部综合考核办法不再搞单纯的GDP竞赛,讲究“由里往外美”,把过去捆在身上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绩枷锁”卸掉了。用当地干部的话说,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

  同时,浙江省还导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德才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能够胜出。譬如,合理设定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突出岗位要求,按照“学过、干过、管过”等资格条件设计标准,让那些综合素质高、实绩突出但不擅长考试的干部也有机会进入选拔范围。尤其突出官德考核:加强对社交圈、生活圈考察,实行考察预告进社区,对任现职未满3年的实行延伸考察。(人民日报/王慧敏)

  四川不再下达GDP增长率指标 更侧重优化经济转变方式

  日前,四川省政府重新修订的对市州政府目标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今后,省政府在年初不再向市州政府具体下达GDP增长率指标,通过对12项发展指标的考核,确定各市(州)年度工作的好坏。

  成都市目标管理督查办公室主任孙波说,以前,由于GDP是考核的硬指标,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玩“数字游戏”,以致出现“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等不良现象。此次修订大幅减少考核指标,将GDP从考核的硬指标中拿出,引导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侧重经济转变方式方面的优化,更加注重强调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质量,可以使地方官员将心思用在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人民日报)

  广东开启教育问责先河

  《广东省2007、2008年度地市以上市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结果》日前公布。据了解,此次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教育厅牵头、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这也是广东省首次对全省21个地市党政“一把手”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进行考核,开启了中国教育问责的先河。

  在考核结果中,不仅高度肯定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发展教育取得的成绩,针对我省部分地市未能完成考核“作业”,报告也毫不留情地“点名”批评。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及其实施细则,责任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结果将被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领导干部的提拔、调整任用、奖励和责任追究相挂钩。(南方日报/雷雨)

  网友声音:

  为干部考核“轻GDP重民生”新导向叫好

  长期以来,GDP一直是干部考核评价的“第一指标”和“主要指标”,大多数干部的升迁被绑在僵硬的GDP数据上,不少党员领导干部被GDP牵着鼻子走,身上背着沉重的“政绩枷锁”,以致有些领导干部为追求片面的GDP和政绩,做出不少急功近利的“傻事”,出现了“带血的GDP”,有的地方虽然财政收入增加了,却因征地引发激烈冲突,导致维稳成本激增,这样得来的财政收入既充满百姓的辛酸,又潜存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如今,四川和浙江两省敢于打破陈规,直接拿GDP考核“开刀”、“祭旗”,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十分令人佩服和称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匐茎)

  卸掉“GDP政绩枷锁”方能科学发展

  以GDP的数字形成干部的“政绩枷锁”,是不可取的,这会让干部的工作剑走偏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已经提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崭新执政理念,同时也提出了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要树立抓GDP增长是政绩,解决民生困难、生态环保问题同样也是政绩的观点。只有破除单纯的GDP政绩观,才能让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顾仁)

来源:半月谈网

作者:顾仁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