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反思依靠资源以及人口红利实施的“中国制造”之路如何转型的问题,因为市场永远换不来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并进入价值链的高端,必须走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之路。而推动自主创新必须破除阻碍创新思想健康发展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创新战略。
一.目前影响创新的认识和主要观念
重物化的技术创新,轻精神形态的知识创新。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认为只有物化形态的技术创新,才能推进经济和社会前进,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而精神形态的文化、管理、法律制度等知识创新是软性的、无形的,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用不大,即使有促进也是可有可无的。表现为很多人着力于现实的、短平快的、能及时带来效益的应用性研究,而放弃了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研究。孰不知没有基础性研究的应用性研究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只有基础性研究的进步,才能带来应用性研究巨大突破。在创新思想上存在的实用主义,其本质是近视的功利主义。
重感性的道德评判,轻科学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科学技术上都位于世界前列,其落后只是在14世纪以后的事情。近代所以落后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一直把科学技术认为是 “奇技淫巧”,更有“有机械者必有机心,有机心者必有机事”的道德判断,终于把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窒息在近代。
由当前存在的不利于创新健康发展的错误观念可以看出,要推动创新向前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势必涉及文化、管理、历史传统、社会体制、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变革,涉及到眼前与长远、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技术驱动与市场拉动等问题。要落实国家创新战略就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和自身具备的条件出发。
二.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对策
营造创新文化是突破口。当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社会大众人人争创新、人人支持创新的时代精神,对落后的因循守旧思想的纠偏,是实现创新战略的突破口,是一切创新活动得以长袖善舞的精神平台。在弘扬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要高扬科学理性的旗帜,要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想茁壮成长。
技术创新是先导。技术创新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开创性活动,技术创新的成功可以为创新主体(企业)带来一定时期的市场垄断地位和高额风险垄断利润。由于技术创新是围绕市场的需要服务的,所以能敏锐地得到关乎人们的需要和创新系统走向的所有信息,同时技术创新所赢得的垄断利润,又能为以后创新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创新系统战略中,技术创新作为先导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从实际来看,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知识产权靠单纯的引进外资是无法得到的,如果说早期还可以凭借廉价的资源、人力和市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利益博弈上达到一个弱势的均衡,那么,发展到今天这种均衡已经很难维持。一方面是由于线性经济的非持续性;另一方面是资本的趋利性使得它寻求更低的竞争门槛;同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自己也倾向于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径,而不愿刻意维持这种处于利益弱势的均衡。因此,依靠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推动发展是当前构架创新系统战略的必然选择。
基础科学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障。基础科学创新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把基础科学的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创新体系的支撑,我们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原始创新,应用性创新才能渐行渐远。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中,要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保护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理论敏感,鼓励他们“板凳宁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探索精神。要鼓励非共识探索、宽容失败,逐步培育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不管是基础科学创新、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创新等,都需要从资金、科研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支持,这就需要为科学的管理提供服务。具有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组织要不断改革,不断为创新铺路架桥。要使创新不受偶然因素的干扰,就必须从法律、政策等制度层面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创新的制度化是创新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梁军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