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学习宣传《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
《七个“怎么看”》抓住了现阶段最典型、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既是当前社会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李永清
农民失地后如何更好地就业、如何妥善解决子女上学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七个“怎么看”》中找到。——济宁市市中区唐口镇宣传委员史兆龙
《七个“怎么看”》,用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去说话,实现了理论宣传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高超的理论驾驭和表达能力。——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
山东省委宣传部于7月22日召开了学习宣传《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 面·2010》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省委党校、山东社科院、省社科联等单位和部分高校的同志就学习《七个“怎么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谈体会。大家认为,该书直面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用群众的话讲道理,深入浅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干部群众愿意看、看得懂、用得上的好书。贴近群众,直面热点难点。
理论,只有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如何贴近?首先就要让人看得懂、喜欢看。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认为,实现理论大众化,离不开理论的通俗化。一本优秀的通俗理论读物,不仅要求作者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深厚的学养,还要求作者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透彻明了地把理论传递给广大读者。《七个“怎么看”》,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把严肃的理论话题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去说话,实现了理论宣传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高超的理论驾驭和表达能力。
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是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重要方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李永清说,把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拿出来研究和回答,才能得到群众共鸣,才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七个“怎么看”》抓住了现阶段最典型、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既是当前社会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周向军认为,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选择问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本书重视问题的选择,并准确地选择了要说明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既抓住了当前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又抓住了人民群众当前关注关切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当前人们强烈关注的问题,又是普遍性的问题,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Ky:PAGE}
贴近的根本目的,是为现实问题寻求破解之道。济宁市市中区唐口镇宣传委员史兆龙说,唐口镇也面临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失地后如何更好地就业、如何妥善解决子女上学等。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七个“怎么看”》中找到。济南市市中区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居委会主任孟宪兰说,我从事社区工作已经13年,多年来一直同基层百姓打交道,可以说比较了解百姓的要求。《七个怎么看》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点,把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同理论交织在一起,科学、直观、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既有怎么看,还回答了怎么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将“贴近群众”落实到了实处。
用群众语言才能入耳入心
要使理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被老百姓所接受,就要坚持用百姓的语言做好宣传。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说,“理论热点面对面”通俗理论读物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成功典范。从2003年推出第一本理论通俗读物《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起,经过2004年推出第二本理论通俗读物《理论热点18题》,到2005年形成“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固定模式,前后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七个“怎么看”》在保持前几本读物一贯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坚持平和、平实的文风,说话平易近人,以理服人,不摆架子,不兜圈子,不说空话。说话有根有据,不遮掩,不回避,不浮躁,不虚夸。《七个“怎么看”》进一步实现了理论与群众“零距离”,进一步凸显了其鲜明的百姓视角、百姓立场、百姓话语、百姓情怀。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薛庆国说,《七个“怎么看”》,用平实而不是说教的语言,让群众增强了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激发了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和干劲。省委讲师团副团长、教授何克亮说,时代变了,理论宣讲工作也必须转变方式。宣讲者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就理论讲理论,也不能用教科书和论文的表达方式讲理论,更不能用官话、套话、空话讲理论。《七个“怎么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表达方式的通俗化。它没有讲高深的理论,没有用教科书的表达方式,没有用报刊理论文章的语言,代表了理论大众化的方向。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宣讲方式,是新形势下提高宣讲效果的必由之路,能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邱晓煜说,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强,不喜欢被灌输、被说教,如果道理说不清楚、讲不透彻,就难以让我们真正信服和接受。《七个“怎么看”》从小道理入手,逐渐引入更加宏观的层面,注重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使读者最终能够明了大道理。它对每个问题都实事求是地理清现状、由来和成因,中央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目前解决的进程,今后努力的方向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理论的严谨与表述的生动结合起来,以鲜活的语言吸引人,以生动的故事感动人,以深刻的道理说服人,很好地达到了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增进共识的效果。
关键在于“怎么办”
“ 实现理论大众化,最 根本的是如何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引导群众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认为,科学理论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所接受,最终还在于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七个“怎么看”》不仅提出和阐释了“怎么看”的问题,更详细解析和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如对于房价过高、分配不公等问题,既分析了体制、机制、制度等深层次原因,也通过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解读,对各方面实际工作进展和成效的交待,对解决问题的前景的展望,使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激发同心同德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热情和干劲。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 教授李永清认为,《七个“怎么看”》是一本对策鲜明、增强信心的理论读物。对于每一个问题,作者都用比较多的笔墨和篇幅阐述了解决的办法和出路。这些回答,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当前我国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企盼,使人感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这种解答,既具有说服群众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价值。(大众日报记者 赵琳)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赵琳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