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长青的学问。历史学之所以长青,固然以其深厚扎实的学科底蕴为基础,但不断创新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给学科注入的持续活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史学理论对于历史研究、历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探讨历史研究理论方法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张艳国著《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以下简称“张著”)正是其中突出的成果之一。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运用包括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堪称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
唯物史观是张著的指导思想,亦是张著研究的核心内容。正如作者指出,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解释、关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关于主体地位和作用的阐述、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整合等,是史学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离开了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过程论的解说,史学理论将无从谈起。显而易见,作者的史学理论研究是从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展开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唯物史观的历史考察,系统、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特色,以避免此前存在的把唯物史观简单化、公式化,以唯物史观代替或等同于史学理论的偏颇。同时,作者又认识到作为科学理论的唯物史观本身是在不断发展、丰富的,因而提出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发展的态度、方法来理解、对待唯物史观。
细读张著不难发现,作者的思考基本围绕一个宏大的学科目标——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展开,这也正是中国历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建构中国特色与中国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对此,作者认为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学科理论建设与具体研究的关系。在这几组关系中,坚持是前提,发展是关键,实现的途径则是具体研究。用发展的眼光考察研究对象,是张著的突出特色。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欧洲的产生及历史演进的考察,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史学社会功能的探讨,都贯穿着发展的观点,强调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的有益成果、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史学认识的重要意义。
世纪之交的有关话题依然在耳,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悄然过去。对于历史学而言,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传入中国即将一个世纪,此时出版的《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自应赋有特别的意义。在此,我赞成作者所说:“建构中国特色与中国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是个大课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时不我待,相信会有更多学者为此努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建民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