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唱读讲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实践成果
2010-06-22 15:48:33 字号:

  之所以讲“唱读讲传”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最新实践成果,不仅在于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它从四个向度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实情况的实践回应: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内容;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是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为抓手;四是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点。

  基于新的时空境遇,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着力点在于必须牢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富有务实与创新精神地遵循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乃至时代化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载体的创新尤显迫切和重要,其又反向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通俗化、具象化和大众化发展。

  “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以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要内容,通过“唱、读、讲、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来实现对人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民族文化的承传、爱国精神的弘扬。唱红歌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促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塑魂正气,与其精神的力量;读经典以其深刻的哲理启迪,促使人们在经典品读中增智益德,与其思想的力量;讲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讲述,促使人们在身临其境中析事明理,与其榜样的力量;传箴言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深明大义,与其启迪的力量。一言以蔽之,“唱读讲传”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旨归,及至时代化的内在本质诉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最新实践理论成果。具体而言,“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在以下四个向度上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实践就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第一,“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内容

  从渊源上探讨“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可以发现“唱读讲传”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内容而显现的“继承性”外,还具有不拘泥于时空境遇所富含的“超越性”。我们知道,党的几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历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成功解决,而要普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除了必须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建设外,还必须实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通俗化、具象化和大众化普及,惟有如此才能寄希望于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于老百姓的血液之中,结成更加丰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抑或者实践成果。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到其中国化再到其通俗化、具象化及至大众化,自始至终都必须牢固坚持以其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也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能不断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之路的跨越式发展。“唱读讲传”实践活动着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坚分子的培养,自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反过来讲“唱读讲传”实践活动更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其除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深玄妙的外衣而将其通俗起来、具体起来、群众性起来,真真切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走进市井百姓生活。

  另一方面,理论的“超越”即意味着理论的“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超越和创新的实践典范。我们知道,一定阶段的社会时空境遇必定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指导思想,而也只有意识的东西改变于物质的东西,因此立足于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实际,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必须贯穿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诉求表征。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其前提必须是在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守和指引之上。“唱读讲传”实践活动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而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又一次创新,与此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创新成果不同的是,它更倾向于以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实践,因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还实现了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本土化改造和与时惧进。

  第二,“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其前提条件是“现实的个人”。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实的个人”内涵阐释,其主要含盖两方面的内容:人是现实的存在物,具有现实性;人是实践存在物,具有实践性。因此,基于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本质属性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关注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以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并有机有效地将几方面内容实现架构。从上节内容我们获知,“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内容,其根本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具象化的表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的关注必然完备地承传至“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之中,而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唱读讲传”从来就“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即通过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来提高人的素质、活跃人的思想、振奋人的精神、增强人的凝聚力,进而契合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首先,“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从人的非理性因素出发,不仅着力于构建和谐的主体关系,即建设和发展良好的个体及至群体思想道德素养,而且倾力于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间创设平衡点,进而链通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持续推动着人们物质及至精神实践的实现,最终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更实现着人自身的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化的群体或者个体教育行为,要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世”需求。“唱读讲传”实践活动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特点助推了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的形成,而也正是二者的这层关系构成了“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以人为本”本质特点的塑造,比如“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在内容构建上,就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旨归,如一些耳熟能详的振聋发聩的且更满溢着人性关怀的红歌、经典、故事和箴言就被纳入该体系,使老百姓效仿之,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Ky:PAGE}

  第三,“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为抓手

  党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我们必须以“三贴近”为抓手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因为“‘三贴近’原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个体需求相契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怀的重要纬度。”[1]基于“唱读讲传”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实践,其不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且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廓清、嫁接、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方法、模式、内容,实实在在把握社会主流而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径直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绝了瞎折腾,进而有效整合了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和中性资源。具体而言,“三贴近”原则要求马克思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以通俗的言语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表达,切实做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生硬机械的嫁接到和谐有序的融合,从抽象的理论到具象的表达,从少数人的理解到老百姓的熟知。首先,“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以其莫大的包容性将举凡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传承的渠道、方法、模式悉数整合,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资源为传播、传承载体,对老百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全方位多角度价值观影响,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互联网等,建立起了从传统媒体到网络技术,从唱读讲传到内化外化,从群体活动到数字互动的密布老百姓生产生活、学习实践方方面面的教育网络,进而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的“三贴近”原则要求;其次,“唱读讲传”实践活动的内容从高亢嘹亮的红歌到引人发思的经典,从令人振奋的故事到振聋发聩的箴言,有机地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的物、事、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载体,极大地提升了老百姓的参与度,更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爱家爱国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国化成果的普及推广上更实现了理论的具象化、群众化和日常化。

  第四,“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中华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主旋律为着力点,开展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忠孝仁义的承传、勤俭务实的坚持等则是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之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的体现。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它蕴涵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二是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三是反映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四是反映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2]因此谈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宣传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围绕这四个层次展开。统观“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唱读讲传”紧密围绕这四个层次假以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而将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即“唱红歌”以彰显着时代旋律主题基调,且讴歌伟大精神品质的歌曲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唱弘扬;“读经典”以博大精深、意存高远、内涵丰富且富有哲理的浸透着优秀人文精神基因的名篇佳为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文化承传;“讲故事”以反映和代表人类正确的价值取向、美好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精神风貌的可歌可泣故事或者平凡但感人的故事为素材树立榜样的力量;“传箴言”通过励志短信、经典短信以及赞美地域风情、歌颂祖国伟大、感怀节日祝福的短信来净化老百姓的心灵。由“唱读讲传”实践活动的分项内容不难发现,其倡导的内容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具有同构性,凸现了“唱读讲传”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的“亲源”关系,更极大地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的目的,而也正是这些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的导入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土化不断向前发展,也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蓬勃向上的持久生命力。

  通过上述四个向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发展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诉求,而“唱读讲传”实践活动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具象化、大众化的最新实践成果,它不仅牢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而且深深地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沃土而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较好地兼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本质特征,进而廓清了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态流程渠道,表现出了恒久的蓬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2.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万勇 彭万明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