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6月19日电 记者拉巴次仁、叶辉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到相对封闭的雪域高原,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到经济发展落后的西部偏远乡村,刘金柱把特区的工作理念带进西藏,不断推进受援地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3年来,米林县经济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人均GDP达27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783元,比2006年增加了2000多元,位居全区各县前列。这其中无不浸透着县委书记刘金柱的心血。
今年45岁的刘金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在经济特区厦门市基层街道居委会、教育、组织等部门工作。2007年7月,时任厦门市思明区区长助理的刘金柱进藏,走上西藏米林县委书记岗位,开始了援藏生涯。
他迅速进入角色,不顾高原反应连续40天深入8个乡镇、20多个部门开展细致调研,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加班加点制定三年援藏规划。
刘金柱提出了把米林县建设成为西藏强县的目标,并坚持“项目带动、特色产业拉动、生态旅游业推动”的战略,确定了8大类31个子项目,总投资3550万元。
在产业发展中,刘金柱善于统筹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以联动发展扩大经济社会效益,筑巢引凤创造招商引资新优势,签约项目11个,引进资金5亿多元,不仅加速了产业升级,还促进了国家投资、援藏投资、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资局面的形成。其中,成功地引进了西藏旅游股份、内蒙古双鼎集团、深圳航天科工集团落户米林,这3家企业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
米林地处“西藏江南”,发展农牧业有着很好的资源条件,但是这里的发展过去长期依靠砍伐森林的“木头财政”。全面禁伐后如何培育替代产业成为当务之急。
刘金柱引导当地干部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米林县先后投入援藏资金230多万元,并协调争取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万亩玉米种植产业带等一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形成了以藏猪、藏鸡、养羊、奶牛为主的四大养殖区,建立了以优质水果、核桃为主的两大产业带以及以无公害蔬菜、玉米、藏药材种植为主的三大种植业基地,特色农牧业年均带动农牧业创收2000多万元。
米林县拥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等世界级优质旅游资源,如何改变“抱着金饭碗要饭”的状态,使刘金柱陷入了沉思。通过多方联系,他邀请厦门市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制定了《加快米林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米林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等一批精品景区。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00万元,是2006年的20多倍,旅游业已成为米林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为建立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2007年12月厦门市援藏队投入援藏资金50万元,建起了西藏首个县级政务信息化OA系统。另外,考虑到群众到县里办事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在刘金柱的争取下,又投入援藏资金260万元,建成了西藏首个县级便民服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群众现在办事基本上都是当天来当天回。
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刘金柱还特别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在他的提议下,米林县投入援藏资金60万元,培训当地干部群众3000多人次,并选派100多名干部到厦门等地学习参观或挂职锻炼。
急民所急、想民所想,成为当地干部的执政理念。米林县坚持把70%以上的援藏资金投入到农牧区。3年来,占全县总户的96%的农牧民住上了新房,99%的行政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8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通了柏油路。
南伊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聚居地,才召村的珞巴族群众通过前一批援藏项目的实施搬进了新房,然而仍然存在耕地少、口粮无法自给的困难。在刘金柱的努力下,采取有偿转让的方式取得就近的米林农场的308亩耕地,使才召村群众人均拥有了2亩地,解决了口粮问题。
来源:新华网
作者:拉巴次仁 叶辉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