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湖南经济取得了瞩目成就,1978年,湖南工农业总产值仅为143亿元,2007年湖南GDP总量达9145亿元。特别是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后,湖南经济加快了提质增速的步伐,2006年经济增速达121%,2007年更是达到了144%历史新高。2007年12月,我省长株潭和武汉市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了“全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乃至世界环境整体恶化、能源和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长株潭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更加彰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更是符合我省富民强省和打造长株潭“经济极”战略布局的整体要求。产业的更替和创新是区域经济充满活力与阔步前进的源泉,产业集群的打造更是区域经济腾飞的翅膀。分析长株潭“两型产业群”创建的基础,探讨创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基本原则,探析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定位与对策,意义重大。
一、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现状与基础
1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现有产业状况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成品字形分布于湘中偏东,彼此相距40—50公里。自1990年以来,长株潭逐渐成为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1)从全省看,三市产业和经济的集聚性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长株潭形成了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科技、冶金、化工等方面具有相当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以占全省133%的土地、192%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379%的GDP、392%的地方财政收入。特别是长沙市,2007年GDP占全省比重高达24%,充分体现出其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
(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市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2007年长株潭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0∶470∶440,同期全省为176∶427∶397。对比说明长株潭第二、三产业相对全省是比较发达的,表明其工业基础较好,服务业相对发达。较优的产业结构,带来较好的投入产出。2007年长株潭三市人均GDP达266万元,为全省平均的197倍;三市平均每平方公里GDP达到1236万元,为全省平均的294倍。
(3)从产业特色看,三市的优势产业错位性初显。长沙的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食品、烟草加工业等产业较好,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与山河智能三家工程机械上市公司,同时,科研和技术也比较发达。株洲则以轨道交通、有色冶金和化工等为主,运输设备制造、仪器仪表、文化及办公用品等产业的生产中也有不错表现。湘潭以钢铁、机电和建材居优,此外,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也具备一定产业功能。
(4)从产业发展看,三市新兴产业初具端倪且发展迅速。近年来长株潭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作用。2007年,长株潭三市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及利税分别为153151亿元、46961亿元、151822亿元和18679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567%、559%、571%和604%,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04%、277%、256%和626%。2007年,长株潭完成了全省78%的装备工业、87%的新材料、89%的石化、97%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增加值。
2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科技创新基础
长株潭是全省智力资源最密集区域,是省内高校最集中、科研机构最多、研究人员素质最高的地区。长株潭有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院所300多所,高等院校30所,中等专业学校75所,厂办、民办科研机构800多所,国家级高技术园区3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航天航空部608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都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已经在农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医学、材料工程、地质冶金、电力机车等领域形成了较大优势,三市的知识密集程度超过了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三市知识与科技最密集的是长沙,长沙现有高校23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31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450人,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3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国际国内环境与经验
当前,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发达国家掀起了以循环经济和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热潮。在美国,成立了从事废弃物资回收利用的全国物资循环利用联合会,每年的销售额高达2300亿美元,规模与美国的汽车产业相当。在日本,1998年制定“新千年计划”,提出了高举“科技立国”和“循环经济立国”两面旗帜,以期激活其国内经济发展。2001年,韩国制定了一份为期10年的“环境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10年,成为世界“环境模范国家”。加拿大2005年提出了“真富指数”,他们认为,“真富”包含人文资本、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共同富有。
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我国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要内容,以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实践中,已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05年开始,分批次成立了9个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2005年6月到2007年3月,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特区相继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重庆和成都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7日,长株潭和武汉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些不同类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虽然只有长株潭和武汉是“正名”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他们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进行科学发展,最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好愿景。这是区域“面”上的实践与探索。二是从2001年开始,我国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目前,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到24个。包括广西贵港、鲁北化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区、广东南海、湖南长沙黄兴工业园等。这是区域“点”上的实践与探索。三是2005年11月和2008年1月,国家推广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共涉及企业100多家,园区30多个,省市20多个。这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区域“点面结合”的综合实践与探索。
二、长株潭构建“两型产业群”的战略思考
1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基本定位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落角点,是创建与之内涵一致的“两型产业”。而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提升区域品牌,有利于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产业集群型经济是21世纪世界上最有效的区域经济振兴方式。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集群”是长株潭抓住机遇,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和我国对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长株潭未来应以构建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产业群有为重点,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的高技术产业群落。
一是构建长株潭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构想:以长沙为核心区和核心城市,在长株潭重点建设“一区三园”:“一区”为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基地,“三园”为长沙星沙科技园、株洲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湘潭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
二是构建长株潭新能源产业集群。初步构想:以湘潭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湘潭风电产业园、株洲风电产业园、长沙光伏产业园三大园区沿湘江两岸布局。湘潭、株洲重点发展风电产业,长沙则集中发展光伏产业并为三个园区提供技术支撑。并努力探索其它新能源的产业研发与生产。
三是构建长株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构想:按照“一园四区”的模式进行布局。“一区”指长沙国家级麓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园”为动漫游戏产业园、数字内容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努力探索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与前进方向。
四是构建长株潭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初步构想:以株洲为核心区和核心城市,重点建设“一区一园”:“一区”即株洲高新区董家塅航空动力产业核心区,“一园”即长沙航空工业园。
五是构建长株潭生物产业集群。以长沙为核心区,以浏阳生物医药园和隆平高科技园为重点平台。重点实施流感疫苗、人体生物药、抗生素药、优质高产粮棉油杂交制种等重大项目的攻关和产业化,努力在3—5年内形成年产值上千亿元的生物产业集群。
此外,长株潭要充分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和湖湘文化的核心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和旅游三大产业,建设从南往北、由东贯西的现代物流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娱乐中心、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2构建长株潭“两型产业群”的战略对策
(1)以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为目标大力提升现有产业以形成集群
当前,长株潭三市产业中以化工、冶炼、重型机械,火电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占有相当比重,给三市和我省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可小视。株洲至长沙不到100公里的湘江河段,有41个排污口,湘江的重点工业污染区域就主要集中于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和长沙的三叉矶。可见,以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为目标大力提升现有产业以形成产业集群,是长株潭构建“两型产业群”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可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用清洁生产技术着力改造长株潭区域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或工艺;二是用新产品新工艺加速中、小型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三是积极践行园区产业链接式集群。本人认为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有二:政府推动式和市场诱导式。政府推动式即政府通过城市改造和财政税收等杠杆,推动企业进园区作集群;市场诱导式即通过园区的吸引力和产业链接式集群的成本优势吸引企业进入集群园,加入链条。根据目前三市现有产业的特点,三市在提升其产业做集群中应有明显差异和侧重,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应着力提升和扩张现有的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最终占领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的全国乃至世界的产业集群高端,并着力打造产品研发、金融流通和文化之都;株洲依托现有区位和产业优势,整合提升轨道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和化工产业群落,打造交通机械、新型材料、循环经济型冶炼化工等极品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产品配套服务等产业;湘潭应努力提升其钢铁、军工机电、精细化工等产业,抢占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集群高端。此钱,三市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红色、绿色、休闲式、购物式、观光式、体验式等多条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产业的整合力和竞争力。
(2)以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集群产业化工程
新能源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目前认为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核聚变能、氢能等。新能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目前公认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型建材、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八大领域。新材料产业在21世纪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专家预计,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近20年将继续以15%的速度增长,成为本世纪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美国已抢占了40%的世界市场份额。
新能源新材料在长株潭已能看到一些曙光,如湘潭的湘电股份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株洲以硬质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的研发与生产;长沙力元新材料基地和电子信息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和集群产业化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长株潭打造该工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规划,进行重点突破式发展。制定《长株潭新能源新材料发展规划》和《长株潭新能源新材料集群产业规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注重重点开发、深度发展。二是建立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体系。鼓励企业家、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回国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参与新能源新材料活动,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创新创业机制。三是鼓励资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风险资金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推动产业发展。四是做好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和集群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服务工作。
(3)以企业进园区、园区做集群为平台着力发展园区式产业集群
实践证明,我国中西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园区经济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园区把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的经济软、硬环境问题带给企业的直接困难和冲击,转化为了对园区的冲击。正是因为园区的这个缓冲作用,使园区经济在我国中部经济发展中异常醒目。笔者认为长株潭有必要围绕前述的两型产业群定位,对三市目前的园区和开发区进行统一整合,突出特色。一是参照现有的株洲欧洲工业园、湘潭德国工业园、长沙台湾工业园,规划整合突出地域企业集群特色;二是参照目前的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浏阳生物医药园,规划整合突出产业特征集群,而且这应当是产业集群的主要形式;三是要依托如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涟钢、湘钢、株冶等大型品牌企业整合园区,突出企业品牌特色;四是要创建各园区的招商引资互补互动机制,整合招商引资资源,防止恶性竞争。
具体而言,长株潭可大力发展六大现实产业集群,规划发展多个潜能产业集群。六大现实产业集群:一是汽车及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联重科、长丰集团、福田长汽、株洲电动车产业基地等为中心,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条。二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利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软件园在光电信息、软件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国防科大、中科院研究所等的科研实力,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湖南省是药材资源大省,药材存储量居全国第二,湖南省的新药开发数量、新药开发水平多年居全国前5名。利用长株潭三市的医药研究所、医学院等医药研究机构,依托九芝堂、株洲千金医药、东风药业等的品牌优势,形成类似浏阳生物医药园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着力变简单堆积式产业集群为产业链接式和集团分工式产业集群。四是钢铁深加工及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钢铁及其冶炼目前是长株潭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且能耗和污染较大。以涟钢、湘钢、株冶等骨干企业为中心,整合长株潭乃至全国与之产品相关联的汽车、冶金、船舶、水泥、五金、建材等配套产业,构建钢铁、冶炼深加工及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五是现代核心湖湘文化产业集群。以科教、电广、娱乐为主的现代湖湘文化产业是长株潭的又一核心竞争力。研究适合长株潭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整合资源、探讨现代湖湘文化的精髓,推动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六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湖南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以宾佳乐、加加、盘中餐、金茶集团、金健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优质稻、湘莲、烤烟、乳制品、苗木花卉草皮、茶叶、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此外,长株潭要充分利用“两型社会”的大好机遇和湖南人不服输、敢于创造的人文特点,大胆规划发展多个潜能产业集群。主要有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大生物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和环境产业集群、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
(4)以循环经济为抓手大力发展环境产业集群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循环经济的三条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环境产业是指满足人们环境需求并能创造出经济价值的产业。广义的环境产业将环境视为资源,它与循环经济的生态性具有本质一致性。
长株潭作为“两型社会”的试点,以循环经济为手段大力发展环境产业集群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笔者认为主要如下:一是探索建立全民节约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和环境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和环境产业科技攻关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探索建立绿色GDP和环境产业相关的政府评价和考核体系,做好循环经济和环境产业的服务工作;四是以电子垃圾回收利用、城市垃圾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循环使用和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尝试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和环境产业集群。
(5)以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和加速再创新为重要途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集群水平
笔者认为,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已进入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与改革开放前20年的第一轮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我国沿海和内地同时成这轮产业的承接地。其中沿海地区既要对外要承接国际相对先端技术的产业转移,又要对内要转移出自己相对夕阳的产业;而内地则成为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双重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且在新一转产业转移中表现更为积极和活跃。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和积极推进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创新突破。新一轮产业转移成了湖南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由此,长株潭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优势,打造经济增长“极化点”,使自己从一个经济辐射地转变为经济极化地。其次,长株潭要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创新突破,增强以我为主、组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能力,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具体而言,长株潭开创性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一是要谨慎发展原始型的资源和能源开发项目。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长株潭的资源也相对丰富,绝不能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高消耗、低产出为代价换取产业转移。二是要以突出特色和技术再创造为宗旨集约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株潭要承接发达地区进入成熟阶段后期的纺织、食品、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要突出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进行技术再创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三是大力进行科技型产业的揉合创新。长株潭惟有这方面大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崛起。综上所述,长株潭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加速消化再创新,应有如下产业制高目标:在今后5—10年内应抢夺电子信息、现代制造、轻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制高点,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在今后20—30年后,应抢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和原材料、空间技术等产业高点,并努力打造成文化和旅游强区。
(6)以机制和投融资改革为突破口打造集群型两型产业创新高地
长株潭要成为众多有志有才之士奉献于产品和两型产业创造的聚集地,机制与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必不可少。在机制改革上,可选择以下突破口。一是建立城市群要素流通共享机制。实现土地、资本、人才、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等要素的共享。二是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三市可建立双边、多边产学研科技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开发和培训等,提高科研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搭建园区协同创新的舞台。长株潭应进一步搞好园区平台建设,建立良性园区互动机制,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要的结合点和价值点。在投融资改革上,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和引导科技创新投入。二是建立与科技和产业群创造相适应的信贷体制,增加信贷投入。三是政府引导发展风险投资。从长远看,长株潭地区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四是完善政府对金融政策的服务和监管功能。
(7)以鼓励和宽容的姿态凝聚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政府推动长株潭构建“两型产业群”的重要内容。一是创造有益于人才成长发挥的环境。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构建“人本激励”、“资本激励”和“知本激励”三位一体的激励体系。三是实施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如可采取“候鸟型”、“两栖型”等多种柔性的人才流动和管理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人才。四是设立灵活的研究中心。长株潭高校数量和实力在全国都属前列,可选择一批大学围绕某个重大课题或项目建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开发。五是创新协会交流平台。如可根据产业分类成立各行业协会,由三市产业精英、金融权威、专家学者参加,定期召开会议,探讨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来源:
作者:蔡景庆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