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视野
2008-12-24 11:34:36 字号: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其最高境界在文化上是同源相通的。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了新的世纪,过去的文化已经成为传统,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现代文明所要继承和弘扬的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彰显了发展问题的文化纲领,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要义,是根植于具有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一朵文化奇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发展问题的文化纲领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彰显了发展问题的文化纲领。2003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史无前例的“非典”疫情,一件是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中国抗击“非典”的胜利,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非典”疫情也暴露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敲响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警钟。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势力。联合国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列了5个标准,即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人均GDP1000美元。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显示,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如果善于把握发展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如果未能很好把握,就可能掉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也可能导致经济徘徊和社会动荡,拉美国家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曾在这个时期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等问题。我国到2020年,预计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这里就意味着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有专家认为,这个关键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还有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蓝皮书》报道,在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时,潜在的文化消费空间应该是20000亿元人民币,但实际当年提供的文化产品总量不到7000亿人民币,出现了3000多亿的缺口。尽管我国现在一些城市人均GDP普遍为2000美元,东部地区为4000—6000美元,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还相当悬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越吃越饿,越喝越渴的特点,这与物质生产需求的特点不尽相同,这种物质与精神需求天平的失衡,更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人化与化人的文化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中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中国目前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三农问题突出、区域差异明显、贫富差距拉大,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高涨,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对滞后,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表明,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发展分阶段的理论也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不可能跨越,而且还将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
从国内来看,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协调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了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综合国力相对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攀升,2008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的奥运会标志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位更加提升,这是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新课题,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从国际上看,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文化潮流。国际上对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全球经济的破坏也是十分明显的,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加快经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共识。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追求经济发展尺度的主要标志,追求经济增长成了当时的主流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确也曾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结构的失衡,两极分化的加重,社会发展的滞后,社会动荡的加剧等严重的全球性发展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唯GDP论所带来的发展问题,先后提出了发展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新的发展理念,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升华。
科学发展观不仅成了中国人民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的发展是在反思过去才开始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国外一些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正在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积聚非对抗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平衡基础之上的。一些国外的学者还发现,尽管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和优势一目了然,其具体做法和特征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学习中国的经验时,又发现是那么的不容易。
问题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实践的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根植于具有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这种历史的沉淀,自然不是其他国家可以随时照搬的。从文化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发展问题的时代回应,而且应该还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从博物馆免费开放出现的人潮如涌现象看,人们的确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如饥似渴,这种精神食粮的供给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问题的人文关照,也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其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了人化与化人的文化纲领,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一个闪光亮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比较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放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光芒。
1以人为本与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扬人的价值,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中国古人讲三才,就是将天地人并称三才。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马厩失火时,首先问的是可伤人乎,关心的不是马而是人,人贵思想显而易见。中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为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称人为万物之王,将人与天地万物之本的道视为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四大尊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经典论述,强调的就是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科学发展观坚持的以人为本,注重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其内容更具体,内涵更丰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走的群众路线强调的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办事情,想问题要从关心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以老百姓高兴不高兴,老百姓答应不答应作为群众满意度的评判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和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科学发展观坚持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种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而且实现了由民到人的转变,发展意义更深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精髓。
2全面发展与传统文化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相互演进的过程,人立天地之间,就在于体察天地万物,参赞天地万物,化育天地万物,尽心知天,与天地合德,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为此,道家主张万物并作,儒家主张德化社会,佛家主张空门达全,法家提倡唯法为治,韩非曾明确提出了要把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则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宇宙发展问题上,讲究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主体上,人作为自然社会中的一分子,没有超自然社会的特权,必须将人融于自然社会之中,倍加关爱自然社会,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自然社会。客体上,人作为自然社会的另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也是人的自然。因此,人在自身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自觉遵守自然社会法则,按照客观规律参赞化育自然社会的各个因素,建设两型社会,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显然,这样的发展观,不仅继承而且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思想的民族时代特色。
3协调发展与传统文化
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要对问题有统揽全局的观念,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对待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认为世界万物盘根错节,要求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握世界万物的联系。阴阳认为世界万物阴阳相对,参合相生,讲究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强调阴阳协调。《孙子兵法》预测胜负讲究的“五事”“七计”,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事上的协调问题。权谋论者鬼谷子提出圣人设身处世,治国安帮要不偏不倚,讲究的还是平衡协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尽管从伦理的视角探讨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各抒己见,然而,不管是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都没有分出绝对的胜负,最后趋同认可的还是一个二者兼顾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平衡协调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要协调自然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人自身的发展关系、社会内部各个要素的发展关系,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是统筹兼顾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传统平衡协调观的内容拓展与创新。
4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文化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中国古人早有天人合一,保护生态环境之说,要求不竭泽而渔,要厚德载物,强调发展的延续性。周易就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讲天长地久,要求人们道法自然,孔子的仁学、墨子的兼爱则为其后的不杀生功德戒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孟子的性善说曾以感人的语言谈及对动物的同情问题。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文化上的相通性。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因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都要发展,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要建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人类与自然社会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们在运用自然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谋求的是不断向前的长远发展。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注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提倡代际公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具体,更全面。
三、科学发展观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要义
科学发展观从最初的理论形态到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追求的集体智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坚持走工农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革命决定性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先是选择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总觉得不对路,心情不舒畅。之后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日见端倪,毛泽东又开始反思苏联的发展模式。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同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分析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发展思想。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同时,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明确表示先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的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步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从社会生产力、人民利益和先进文化上对当代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体现了一种发展思想,他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995年9月,他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要求全党要善于统揽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同时,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形态,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里,将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提升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建设到发展,蕴涵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表明了我们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此,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又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使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原来的“总量”提高到了“人均”,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同时,强调生态文明,我们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则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统筹兼顾各种重大关系问题上,立足放眼世界,除阐述五个统筹外,还特别强调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关注世界信息变化,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些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新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更加宽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经典提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焕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视野为在当今文化多元、尊重文化多样和共融的今天,唱响马克思主义文化主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

来源:

作者:唐光斌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