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规范的方法论,可以提供科学研究方案的评价,也作为科学和伪科学理论的划界标准。据此,英籍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于1970年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提出了比科恩的范式论更为完善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成为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评价方法。
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一种科学理论就是一种研究纲领,科学研究纲领不应是各个独立的理论或命题,而应该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规则、正面启示规则四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本文根据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这一理论进行考察,试图说明该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合理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
硬核是每个科学研究纲领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研究纲领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纲领之间的不同,就在于硬核的不同。硬核是坚韧的、不容反驳的和不许改变的。如果硬核遭到反驳,整个研究纲领就受到反驳。如在科学史上,地心说就是托勒密天文学理论系统的硬核,牛顿动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理论系统的硬核。硬核在理论形式上是由最基本的理论假设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是什么呢?就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
中共十三大的报告,第一次系统地展开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指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并以此为立论基础,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建设的基本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判断,也是一种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判断。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认识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发展,在认识上推进,既没有割断历史,又没有迷失方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又没有超越阶段。30年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观察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由此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是不容反驳的和改变的理论硬核。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保护带
理论的保护带是在理论硬核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理论原理。它的任务是保卫硬核,竭尽所能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从而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反驳的硬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哪些原理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假设的保护带呢?我们不妨从其理论的构成来分析一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个保护带既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观点,也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创新思维,克服教条,寻求客观事物的规律。最初,毛泽东同志将“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坚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四个字,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之所以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正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的科学论断,从而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放在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避免了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相继形成,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也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只有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才能深刻理解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2与时俱进原理
与时具进就是立足发展,审时度势,尊重规律,超前思考。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初级阶段”的论断面临国内外许多重大问题的挑战,各种思潮激流涌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容应对国内国际的风险和考验,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主动适应“两个转变”,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独创性贡献,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与时具进,不断发展自身的突出体现,也向世人展示了这个理论体系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只有与时具进,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从而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可反驳的硬核;才能做到当理论受到经验事实反驳时,理论本身可以通过更改辅助性假设来适应反驳,并使理论同时能解释新旧事实。
3科学发展原理
科学发展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怎样科学发展已经成为理论上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确认识和解决前进中的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靠什么?那就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告诉我们:当社会没有剩余产品就不争夺(没的争夺);当社会出现少量剩余产品便开始了争夺;直到“满足需要”才停止争夺(没必要争夺)。因此,唯有发展,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剩余产品)来满足人民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唯有发展,才能更大程度的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争夺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唯有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面启示规则
正面启示规则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规则,可以帮助理论研究者在没遇到经验事实反驳的情况下,按照某种理论发展规则理性地拓展理论的经验内容,以发展整个研究纲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究竟形成了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引导研究者来维护它的基本规则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
1阶段论规则: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时期,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中心转移规则:无产阶级在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以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排除各种干扰,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文化建设上。
3需求满足规则: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改革开放规则: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物质文明规则: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是要
消灭贫穷。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最终战胜旧社会的最根本的条件。
6精神文明规则: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在文化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价值观、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文化现代化的方向。
7政治体制规则: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要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建设民主政治,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8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原则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9和谐社会规则:社会主义国家要建立科学、健康、积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友爱、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不断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10发展创新规则: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中,社会主义理论也在发展中。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
作者:钟牛平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