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党建“以城带乡”促和谐农村建设的思考
2008-12-24 11:41:18 字号:

津市市是一个城市化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的县级城市,辖7个乡镇、81个村,总人口265万,其中农村人口1193万。近年来,津市市委通过做大城市比较优势,不断探索党建“以城带乡”的新途径,有效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深入研究党建“以城带乡”模式,总结实践经验,探究成功奥妙,可以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和谐建设,有利于开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党建以城带乡 关键是积聚能量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内,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农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已在相当长时期内造成了工农业发展的失调和城乡发展的失衡。直面现实,为突破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津市市委站在“以城带乡”的战略高度,通过增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着力从三个方面积聚党建“以城带乡”所需的能量,为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创造了条件。
1积聚“以城带乡”的城市建设能量
市委把城市建设作为带动农村和谐建设的龙头来培植,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战略任务来实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准。一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新建省道S302线津市段,建设通乡通村公路网,改造“八纵四横”城市主次干道,发展商贸批发市场,实施旧城开发改造工程,兴建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加固城市防洪圈,使津市成为了全国道路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提高了城市品位,重塑了“湘北明珠”的风采。二是提升城市产业发展规模。通过连续五年的不懈努力,城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招商引进项目128个,到位内资178亿元。
2积聚“以工带农”的园区发展能量一是以湖南汽车车桥厂、帮乐客车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汽车工业园区建设,已有35家汽车配件加工企业入园。二是以湘澧盐矿为依托,实施了盐化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了投资5个亿的天盛化工、投资上亿元的雪丽造纸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入园,拉动了新一轮项目开发建设。三是以湖南中意糖果集团公司为骨干,启动了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中意糖果、张老头牛肉干、绿康食品、麦穗味精等25个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四是深化纺织工业园区建设,新发展了益林麻棉、娄星纺织、万盛茧丝绸等一批上规模的纺织企业。五是加快了嘉山工业新区建设,已完成先期资本投入5000万元,首期引进企业5家,到位市外资金2亿多元。
3积聚“以镇带村”的板块经济能量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狠抓特色产业建设,开发建成了白衣镇3万亩茭果、保河堤镇2万亩水产、渡口镇2万亩蚕桑、新洲镇20万头生猪养殖、灵泉乡3万亩果木林等特色产业经济板块。通过抓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扶持旺森养殖、平和食品、蓝筹食品、小腊妹食品、孟姜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其中年产值过百万的企业达到28家。通过狠抓专业协会建设,已建立各类专业协会148个,入会会员5200多人,带动农户12000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4%。

(党建以城带乡 核心是转换能量 )


党建“以城带乡”,重点是要构建对农村、农民“少取”与“多予”的和谐关系。现阶段对农村、农民少取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已步入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新阶段,但“多予”仍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最大课题。城市党建“以城带乡”在完成所需能量的原始积累之后,要迅速从关门抓党建、闭门讲奉献、坐堂讲服务的“衙门党建”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在对农村、农民的“多予”上下功夫。津市市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不断拓展党建“带”的途径,促进了城市组织、生产、管理等优势要素向农村的流转。
1创新“联建”途径,推动城市组织要素向农村流动
津市党建“联建”途径是在“开放式”大党建的框架内,通过城市优势组织要素向农村流动来实现的。“联建”的主要形式是城市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联建”的主要载体是“三联三创”促发展活动,即实行市级领导联乡镇,帮助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共创“五好”乡镇党委;市直行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联村党支部,帮助发展一个农业主导产业,共创先进基层堡垒;市直单位党员联农村党员,帮助发展一个致富门路,共创共产党员实践岗。从津市这些年的实践来看,由于在党建“联建”的过程中,变层级领导为平面领导、变城乡分割为城乡互动、变干部管理为干部服务,使城乡成为了新农村和谐建设的利益共同体。近五年来,全市累计有79名市级领导联乡镇,帮助发展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3家,有4个乡镇成为“五好”乡镇党委。同时,市委先后向农村下派党建“以城带乡”工作队60个,带动112个城市后盾单位、200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结对联建,累计支持建设资金10173万元,发展主导产业38个,有三分之一的村党支部成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三分之二的党员掌握了1-2门致富实用技术。
2创新“联带”途径,加速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
用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通过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新农村和谐发展,是构成津市党建“联带”途径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由企业党组织牵头,企业党员全员参与,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流转的党建“以城带乡”途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主要运用“母鸡孵小鸡”的办法,抓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扩张发展。在做大做强茭果产业的过程中,通过龙头企业蓝筹食品厂的带动,全市已发展茭果加工企业35家,茭果主产区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一厂,现在产品已远销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初步建成了十大农业产业链。如万盛茧丝绸公司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通过把产业不断向农村延伸,已形成了2万亩蚕桑基地、5000户桑农的发展规模,成为了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
3创新“联训”途径,促进城市管理要素向农村延伸历史的经验昭示,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农村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和发展理念的落后造成的。要建设和谐新农村,就必须把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等要素向农村延伸,为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新农村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撑。基于这一前瞻思考,市委开辟了以输出智力为主的党建“联训”途径。首先是“请上来”。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骨干进城,通过跟班工作、集中培训、社区挂职等形式,学习城市先进管理理念和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先进经验,回去后运用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社区管理之中,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其次是“送下去”。通过流动党校、流动技校、农民夜校等载体,组成专家讲师团,将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新农村和谐建设。第三是“走出去”。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发达地区谋职学习培训,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用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念武装头脑,用城市发展的巨变来教育党员干部,增强了他们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实际能力。
4创新“联培”途径,实现城市工业思想要素向农村传承
和谐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要实现这一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愿景,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工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农民工党员和村组干部。市委不断通过“三联三创”的能量转换,探索出了一条以培养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党建“联培”途径,着力强化了“三个培养”:即通过市委驻各村“以城带乡”工作队结对联农民工,将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结对联农民工党员,将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结对联务工返乡的党员村组干部,将优秀党员村组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成员。为了突破联培过程中的远距离时空难题,津市对外出务工人员,采取流动党员结对帮助、流动党支部跟踪培养、驻地党组织协助管理等形式,及时将条件成熟的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对外出务工党员的培养,采取委托挂靠、蹬点建站、外设支部、通讯联络等形式,及时将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目前,该市已组建流动党员管理站5个,成立流动党支部28个,共发展农民工党员153人,从优秀农民工党员中选拔村组干部85名,其中有36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党支部领导班子,还有12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造就了一批能担当新农村建设重任的党员干部队伍,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党建以城带乡 重点是释放能量 )


城市党建能量在和谐农村建设中的转换,最终要通过能量的持续长效释放来实现。如何释放党建“以城带乡”的能量,津市的经验主要有三点:
1抓组织能量释放,增强农村支部的凝聚力
主要借鉴城市“非公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把“以城带乡”的组织要素与农村产业发展、协会组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业市场捆绑在一起,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组建原则,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先后建立各类新经济组织党支部16个、党小组89个,应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了90%。为发挥党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积极作用,还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了“为产业图发展,为农民谋利益,为组织添光彩”的“三为”主题实践活动,设立了产业示范、市场营销、科技服务、结对帮富等8个实践岗位,518名农村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全部申报上实践岗,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带动作用。白衣镇荷花村棉花制种协会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马进的带领下,发挥产业技术优势,不断扩大“三为”实践活动的幅射范围,把棉花制种技术传播到了周边6个县市的23个村,棉花制种基地发展到了3000多亩,使1100户棉农亩平增收3000多元,形成了多方受益的多赢局面。
2抓生产能量释放,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力
通过借助“以城带乡”带来的人才、管理、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生产要素优势,推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带动农业、惠及农民目标的实现。据统计,全市仅2005年就通过“以城带乡”,招商引进农业开发项目39个,投入资金15亿元,使兔业科技开发、生猪屠宰冷冻、鳝鱼特种养殖、特色小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不断做大,形成了20个万亩农业产业群。“以城带乡”还拉动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迅猛发展,全市已培植省级产业龙头企业3家、常德市产业龙头企业7家、本市级产业龙头企业28家,有杜豆牌腐乳王等7个产品获湖南省农博会金奖,张老头系列产品等15个品牌获国家QS质量体系认证,中意糖果被评为湖南著名商标,湘泰食品获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以城带乡”的推进,还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健康、有序流动,近年来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8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农村劳务总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农民从“以城带乡”中获得的直接收入达516元。
3抓资源能量释放,提高农村建设的推行力
津市在“以城带乡”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城市资源,协助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了乡村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行力。据统计,“以城带乡”通过财政扶持、干部捐资、项目援助等途径,先后投入132亿元,硬化村组道路169公里,新建村级阵地81个、沼气池2300个、机埠41个、堰塘169口、图书文化室51个、五保户供养中心12个,救助特困户599户、辍学儿童224名。

来源:

作者:赵克蓉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