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推动“三农”科学发展的思考
2008-12-24 12:05:26 字号:

改革开放30年来,郴州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党的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00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838元,是1978年的124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8家,其中裕湘面业、临武鸭业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喜获“中国驰名商标”,裕湘面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郴州市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郴州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村面貌落后和农民收入不高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着力解决“三农”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推动郴州市“三农”科学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立足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1在营造农业农村良好发展环境上下功夫
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对粮食安全、防汛保安、森林防火、动物防疫、人饮安全等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强化“三农”工作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领导小组要定期不定期听取涉农各部门工作汇报,研究分析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要认真落实中央“三个明显高于”、“四补贴”、“两免一补”及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鼓励、稳定农资价格等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户手中。要认真贯彻“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形成支持“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探索依法监管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涉农恶性案件。
2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必须优先考虑。要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治理、河道综合整治、灌区配套续建、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加快“三河一库”工程(郴江河、同心河、燕泉河和江源水库)和城镇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步伐,发挥好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快1020个重点村的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要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长江珠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制定和实施全市林业生态恢复十年规划,重建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抓好可再生能源服务网点建设。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3在改善农业装备条件上下功夫
加快推进水稻耕种、收割、灌溉、植保等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各类农机具,把农田机耕道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给予支持。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筹建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

二、发展现代农业,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把握切入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
1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要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粮食产业。认真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开展优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养殖业。着力抓好养殖业结构调整、品种改良和养殖方式转变,加快实施健康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围绕粮油、畜禽、烤烟、蔬菜等十大优势产业链,按照“建龙头、办基地、创品牌”的思路,重点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50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打造20个特色农业品牌,继续支持临武鸭业、裕湘面业2个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1—2家重点龙头企业进入上市公司培育期。二要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外部产业。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三要拓展农业功能,开发潜力产业。着重抓好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旅游农业和以农作物秸杆气化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能开发。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打造北有长沙省农博会、南有泛珠东莞农交会等两个平台,主动承接珠三角农业产业转移。以湖南省供港澳出口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建设为契机,致力将郴州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和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
2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确保80%的农产品建立与国家、地方、行业标准配套的地方规范并按规范组织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11个县级检测中心为基础,基地、市场、超市自律速测站为补充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力度。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预案,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动植物疫情测报网络,确保全市“疫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
3突出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推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开,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科技机构带动、示范农户互动,覆盖全市250个乡镇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机制


改革势必带来阵痛,但惟有改革才能焕发生机、凸显活力、求得发展。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性障碍束缚了发展,扼杀了创造力,必须从农业发展的内部规律出发,改革和创新农业的运行机制。
1大力创新农业经营形式
当前农村人均一亩耕地、一户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是难以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扎实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突出措施来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有效形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建立起“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党支部+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到2010年,全市建成优势明显、带动能力较强、内部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3000家,重点扶持国家和省、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120家。
2稳妥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已全面展开,农业税取消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许多,但也要看到农村管理体制还不顺畅。改革和创新农村管理体制,重点是科学设置机构,在减人、减事、减支和转变职能上下功夫。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业税费改革的成果。统筹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和水权制度等改革。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打破城乡壁垒,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农村金融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形成的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要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社会责任,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强化政策性银行功能,加快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继续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发展农户大额贷款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要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来源:

作者:陈海平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