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湖南民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08-12-24 13:33:33 字号:

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的取向,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湖南省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民生建设,从2004年开始,湖南全面启动”八件实事”,四年来,总投资规模达到500亿元,重点解决一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提出了民生的“四条底线”,把民生建设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不但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为湖南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进程:辉煌的湖南民生建设成就


1事关民生的教育问题逐渐解决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扎实推进。2005年,省政府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列入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当年完成改造危房面积2681万平方米。2006年,省政府又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纳入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共投入27亿元,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364所,建筑面积51万余平方米;完成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新建、改扩建及装备项目学校569所。近两年来,全省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824万平方米,新增寄宿生容量309万个。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和规范了中小学生的办学行为。2006全年面向所有贫困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落实“两免一补”资金542亿元,175万人全年享受了中央提供的免费教科书,330万人次被免除杂费,215万贫困学生享受了生活补助,2007年春季全省中小学有34287万人次从中受益,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共安排省政府助学奖学金1500万元,按新机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57亿元,共资助高校学生6万余名。
2覆盖城乡的市场就业体系基本形成
其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8422万人,同比增加4072万人,增长11%。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6244万人,基本稳定在上年的水平;城镇从业人员107976万人,增长54%。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2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57万人。其二是城镇就业稳步扩大。一是就业人数大幅增长,2006年全省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07976万人,比上年净增5504万人,增长54%。二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总数基本稳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增加。三是在企业职工中,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人数减少,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建设进展加快。其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劳务经济较快发展。200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000余万人,新增外出务工人员近100万人。
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人均工资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据对62403家城镇单位的调查统计,2006年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850元,比上年增长140%,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到2007年二季度,湖南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继续增加,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人均工资大幅增长。农民纯收入普遍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8981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2007年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全面增长。长沙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达434311元,增长196%,湘潭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9323元,增长143%。株洲、衡阳、岳阳、益阳、常德等5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2000元,分别增长189%、108%、160%、97%和130%。各市州中,增幅最大的是张家界市,达236%。
4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扩面和征缴力度明显加大。2006全年新增参保5254万人,到年末,参保企业32790户,参保职工38614万人。二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全省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16009万人,同比增加1369万人,其中直接纳入社区管理人数10836万人,占6769%。三是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全省2006全年应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141亿元,实发13141亿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四是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险从覆盖城镇职工,到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不久前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保并将于2009年覆盖全省。
5居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住房面积超小康。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4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4间,人均住房间数已达到11间,与2000年比较,住房间数增加03间,增长37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75平方米,增长279%。其中,城镇人均为104间,人均334平方米,增长295%;农村人均为112间,人均35平方米,增长278%。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为国际小康型面积标准。同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建成烟尘控制区180个,面积12841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64个,面积8737平方公里。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2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63%,提高67个百分点。

二、沉思:民生湖南建设的美中不足


1城乡教育之间发展失衡问题突出
城乡教育投入差距悬殊。农村“普九”义务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因受当地县、乡(镇)、村经济条件制约,各地差距较大,与城市比较更是相差甚远。城乡办学条件反差强烈。一是舍危房面积农村高于城市。从2006年1月的数据分析看,在全省3760所普通初中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为294、984和2482所,平均每所初中有危房面积173平方米,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为588、1952和1778平方米,农村是城市的3倍。二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三是城乡师资配置水平落差很大。从学历职称看,2005年底全省在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和一级职称的分别为7474人和82930人,占39%和429%。其中,城市这一比例分别为143%和509%。
2“二低”、“二弱”制约就业民生
2007年5月,湖南省统计局在全省72个县市区抽取480个调查小区,对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劳动就业形势较好,但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湖南省劳动就业存在二低、二弱的情况。
二低即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湖南就业人员的合法权利缺乏保障,与2006年11月份调查数据比较,未签订合同的雇员所占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未签订合同的雇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分别是400%、152%、96%。另外,从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看,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最大,为453%;其次是高中,占348%;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只占10%。失业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受教育程度越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难以找到工作。
二弱即就业人员岗位稳定性弱、就业人员职业稳定性弱。数据显示,雇员签订固定期合同的期限在12个月及以下的所占比重最大,为713%;13-24个月的占186%;25个月及以上的只占10%;其中城镇分别为669%、187%和143%。劳动合同期限短,就业者就业质量不高,岗位稳定性不强。此外,部分就业人员职业稳定性弱。就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20小时以下,就业严重不足的占53%,其中城镇为39%。与2006年11月份调查数据比较,分别上升了04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这部分人职业不稳定,时常处于就业和失业的交替中。
{Ky:PAGE} 3居民收入,一个不均衡的民生问题
行业之间差距大。在统计的19大行业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位居首位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达322万元,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研技术服务,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均在2万元以上。而农、林、牧、渔业为086万元,较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相差236万元,低73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全省14个市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长沙市达246万元,最低的邵阳市135万元,两者相差111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只有长沙、株洲。从平均工资增速看,增长较快的是益阳市,达到168%,最低的邵阳市只有87%。
收入的城乡差距仍在扩大。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慢08个百分点,2006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又比上年同期慢9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72%,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2001年的295上升到305(以农村居民为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2001年44811元上升到64062元。
4可持续民生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湖南环境污染仍然严重。近几年湖南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仍面临严峻形势。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量达2556亿吨,工业粉尘排放量达768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达567万吨,表明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39万吨废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需排放351吨粉尘、259吨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强度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另外,资源耗减不容乐观。湖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盛名。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约为12万亿元,排全国第16位。目前,湖南的钨、锑、锰、隐晶质石墨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但是,随着储量消耗严重,接替资源不足,优势资源已有隐“忧”。根据省地质研究所专家预测,按工业储量计算,湖南几种主要优势矿产的可供程度分别为:铅可供开采78年,自给率20%;锌可供开采85年,自给率224%;锑可供开采46年,自给率569%;锡可供开采17年。
 

三、战略:解决湖南民生问题的双层对策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湖南民生尽管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离人民群众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又好又快解决湖南的民生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对策选择,以建立解决湖南民生问题的系统对策。
1宏观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政绩观。民生问题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社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的衣食住行为根本,才能抓住民生的关键。民生与GDP有关,但是GDP不等于民生。现有的民生评价体系重视GDP的总量与发展,对民生的具体解决特别是公平解决没有足够的重视。必须转变以GDP论政绩的行政评价体系,全面建立以人为本的政府政绩观。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效解决湖南民生问题,关键是转变传统的GDP为本的政绩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念,科学设置行政评价与考核体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绩效作为政绩评价的标准。
(2)坚持统筹兼顾,均衡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只有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关心每个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利益需求,才能妥善、彻底解决民生问题。要统筹各方利益,坚持全面发展的策略,使各地、各个人的民生问题得到平衡的解决。湖南民生既要深刻调整各地的利益格局,又要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矛盾和民生问题。
(3)完善法律体制,依法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只有建立完善的保护民生的制度,才能使民生得到有效的保障。法治国家的精髓是国家治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要保证国家政策与措施的预期性与强制性。因此,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湖南同样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民生问题解决。法律是解决民生的一个基础性手段,它可以平等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维护民生财产安全;可以全面保护公民的劳动权利,保护民生的生存基础;可以发挥打击非法致富的作用,还是建立健全法律救助体系的保障。为此,要完善湖南有关民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在省级的制度权限内建立和完善保护民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民生保护规范体系,实现民生问题解决的法制化和制度化。此外,要严格对事关民生的法律进行督促与检查,保证湖南民生问题解决的有法可依。
2微观对策
(1)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湖南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因此,湖南的总体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湖南当前和今后解决民生的重要着力点,实现促进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当前尤其要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同时,要开辟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加大就业培训,促进劳动力的结构与层次及产业的平衡,在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基础上促进就业体系的完善。
(2)着力化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疗卫生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真真切切的民生。温家宝总理曾经叹言:“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不会因没钱看病而发愁。”当前,医疗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居民的经济或心理承受能力,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导致社会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湖南也不例外。要逐步完善医疗卫生的保障制度,完善大病救助制度,规范医疗卫生的收费行为,增强医疗卫生收费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要完善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要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能够病有所医。
(3)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获得社会救助是公民应享受的权利,为公民提供社会救助是国家或社会应尽的义务。特别是保障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可靠的救助,是民生问题必须注意的重点问题。当前,湖南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中,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现阶段,尤其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安居乐业。要依法扩大各种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4)扩大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民生的保障,本身就是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为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长期来,我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的是双重体制。即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财政承担或主要承担,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由农民自己承担或主要承担,主要靠农民自己集资建设。要全面及时遵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当前,尤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从而尽可能增加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来源:

作者:陆福兴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