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和谐社会美好目标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遭到不和谐因素的干扰,甚至可能一时在一些领域、一定地区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或严重问题。这是事物向前发展中一定必然性的表现,我们不必隐讳,而是主动正视,积极应对。在和谐社会建设与实现过程中,有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忽视,这就是社会情绪的存在和它产生的影响。因此,本文今就和谐社会与社会情绪的关系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一定的看法。
一、对社会情绪与社会和谐的阐释
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弄明“社会和谐”内涵后,才能更好联系社会情绪视角展开本文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只是表达上的切入侧重点不尽一致。依照目前党中央的权威文献精神去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精神,表现出公平与正义理念,贯穿着诚信与友爱行为准则,充满着创造活力,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上表征出和睦相处且稳定而有序的一种社会。具备了上述这些基本要素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而社会和谐同样也应该是上述这些因素的特征表现和一种要求的实现。因此,和谐社会是和谐因素对社会内涵的一种注入,社会和谐是社会机体对和谐因素的一种注解,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应该达到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社会内涵体现的必然结果。明白这一关系,我们今天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准备前提。当然,目下我们的社会还没达到真正的和谐状态,我们的民主与法制仍在建设当中,违背民主与法制精神的现象仍较普遍:我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体现仍不到位甚至在特别情形下很缺位;人们生产、经营、工作、生活行为中的诚信与友爱精神发扬得还不够,欺诈与损人现象不是个别出现;至于在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上,不和睦地对待自然、随意恶化环境的问题也绝非个别,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难度,同时也见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紧迫性。
关于社会情绪,这已涉及到一个社会学与心理学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情绪是社会心理学学科中的一个概念(或曰分析对象),因为社会学同心理学的交叉融合,业已在人类社会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一门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活因素对人的心理领域日益深入影响的结果。可见,社会情绪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十分密切,社会情绪同样紧紧关联着社会的和谐或不和谐。那么,何谓社会情绪?对这一概念以及由此次生的一系列学术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均有待深入和拓展。这里,我们引述国内的一种界定,它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通俗的一种理解也可以这样表述,当社会生活中个体的人的喜怒哀乐或恩怨情仇等七情六欲的表达,通过相互间的感染、传递汇集而成为众多人的一种带共性的情绪特征时,这就演化成了社会情绪。
显然,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人,其个体情绪的产生和体验,不可能永远是绝对空间下的个人的一种心理展现,而必定受到社会的影响或影响社会与他人,也即社会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传递,离不开个体的人这一根本性前提。同时,社会情绪也是社会群体中人的一种心理表现,社会情绪同社会的时空存在密不可分。社会情绪如同个体的人的情绪一样,需要外化性的表达与宣泄,也会被传递和感染,而且这种情绪行为的过程和特征要持久、复杂得多。当然,社会情绪也可分出积极、消极等类别,如喜悦、快乐、幸福、爱意基本可划入积极情绪一类,而愤怒、悲哀、郁闷、仇恨则显然属消极情绪一类。
二、社会情绪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社会情绪既然是人的个体情绪的一种社会性外化表现,它就必定出现和存在于社会机体中,在社会土壤中能生长、传递和感染(感染他者或受他者感染)。这样,社会情绪施影响于社会就成为一种必然,或认为是不可避免。社会情绪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面的、多种方式和多种后果的。社会情绪既然可分出积极、消极或中性的类别,那么,它对社会的影响也会呈良性、恶性或中性。就社会和谐这种正面的社会状况要求来说,社会情绪的良性表达对社会和谐的状况存在无疑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积极的、有利的社会情绪对社会的和谐状态可增大润滑剂和亮点,使这种和谐处于一种让人惬意的氛围中,或为社会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施加推力。比如2008年夏北京举办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是一项牵涉面广、运作相当复杂的社会运动工程。出于在中国举办,圆中国人百年之梦的现实安排,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国争光的荣誉心理必然会被本届本土奥运会大大激发,从而形成势不可遏的社会情绪。这显然是一种正面、积极的群体情绪,是无数个中国人个体情绪在奥运事件上几近一致性的群体外化表达,其情绪的核心点为爱国、荣誉、自豪、幸福和喜悦。这种情绪支配下的人们的行为,会表现出高度的协调、自觉自愿和文明水准,再伴以极大的身心投入和追求优质的要求,所以,奥运年间的我国各族人民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情绪,是呈良性的、积极的、向上的,它对我国当下社会的和谐运行,对人际关系,对环境保护,对创造与建设,都体现出极大的正态效应。在奥运主题指导下爆发的中国当下的社会情绪,冲淡了因自然灾害带来的国人心头上的一些阴影,缓和了因物价上扬产生的人们心中的焦虑,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人们的精神风貌因激昂的爱国情绪感染而奋发向上,社会氛围因人们积极的社会情绪助推而走向热烈、高亢。这正是社会和谐要求下的一种社会局面。因而,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持,需要良性表达与传递下的社会情绪来点染和助推。
社会和谐既是一种追求中的理想社会状态,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社会和谐存在于社会不断运动的土壤中,社会和谐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内部的组合因子,协调好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向前运动中保持一种和谐。因而这种和谐具有相对性,甚至是在克服不和谐因素中求得和谐。社会情绪中同样有对社会和谐不利的一些因素,并非所有人的情绪社会化生发、表现后都有利于社会的运行。事实上,在我国当今社会,不良社会情绪的酝酿存在可能,有的甚至爆发。这对社会的稳定不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负面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比如在互联网上引发出来的一些网络情绪语言,没经过对事实的全面调查、核实,就快速传播、臆想,往往让网民情绪高涨,跟帖挞伐,易混淆视听,造成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一时不满或恐慌。在信息传播发达的今天,大众媒介对社会情绪的全过程表现具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我国当下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传染与扩大,同媒体的不当行为有关。所以,为了追求社会和谐,创建和谐社会,维持社会和谐局面,在社会运动中求得社会和谐的相对、持续稳定,党和政府应该从多方面掌握社会情绪的状况,化害为益。
社会情绪又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表现,对社会的人的影响也往往指向其精神与心理层面,人们的行为实施受着其心理支配和意念指引。社会和谐一方面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理想化处境,在很大方面也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物和人的精神领域的处境,因此,从一个侧面而言,社会情绪对社会和谐的正、负影响更大。和谐社会内涵所要求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创造活力、人际关系、人物(自然)关系,多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等关系紧密,人的情绪一旦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诸因素带来盲目或非理性冲动行为,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则显然对社会和谐状态的维持不利。所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观察人的情绪与人的社会,应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Ky:PAGE}
三、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情绪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建设和谐社会、形成社会和谐的过程中,社会情绪是能够从中发挥出自己作用的。我们希望这种作用是正面的、积极的,即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情绪应该多加形成和表达,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情绪宜加疏导和消解。以下一些思路和方法的实施,对形成有利的社会情绪、化解不利的社会情绪起着积极的作用。
1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尊重人的权利,表达人的愿望,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给广大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原则。做到了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心悦诚服,表达出对党和政府的由衷拥护之情,也会激起他们向上的社会情绪,涌出积极参与的热望,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工作,营造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人气,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使和谐社会的局面尽早形成。
2在我们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根据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人的思想疏通工作,防止怨气积累和扩散,以免形成不利的社会情绪,导致极端行为出现,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实践证明,人作为富于七情六欲的社会组成因子,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条件和特定时空下,会表达出过激的感情,导致情绪化的言论乃至行为出现。如果它们表现为负性,有可能通过感染和传播,形成规模效应下的社会情绪,其影响力则超出了作为个体人的起始发泄情绪。因此,做好人的思想工作要从感情上入手,注意细节,注意各个方面、各种人的思想与情感苗头。这是当下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要着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3从和谐社会基本内涵要求出发,在我们的各项工作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切实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尊重民意,以法办事,体现出公平与正义精神,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民主的实在有效、法律法规执行得公平合理,民意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正义可以顺利伸张。这样的话,尽管人们一时有怨气、有情绪、有想法,但也会得到有效疏通、消解,不至于酿成大规模的社会情绪过激事件,从而在一种社会和谐的总体有利环境下解决人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和谐社会要求下的诚信与友爱精神、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准则,都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这有利于减少矛盾,消解怨气,平和人的心态,使负面的情绪市场最小化,和谐的因子得以广布,社会的平安、稳定方可有人心方面的基本保障。
4对已经出现的较突出的一些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应该正面对视,不回避,不隐讳,同时采取得力措施逐步解决,消除一些社会情绪形成甚至爆发的恶性社会土壤。如当下较为明显的优富、仇警、仇官现象,其实就是人们(特别是普通群众)社会情绪表达的具体表现之一。为何现在人们有一种仇富、仇警、仇官的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因为不少富人致富不合法度与正当情理,甚至靠腐败手段致富:是因为我们的公安干警政法队伍中一些人知法犯法,以法谋私,以法害人;是因为我们的干部(为官者)中的一些人蜕化变质,由人民公仆成为人民的老爷,行特权谋私,贪污腐败,诈取人民创造的财富。尽管以上几类人在数量上成不了主流,但其思想意识肮脏、行为可耻,已引起人民群众普遍不满乃至仇视,形成一种与这类人心理对应的社会情绪,进而漫延到对整个富人阶层、政法队伍与干部群体的不满与评议。这种情绪固然存在一定片面性,可也是无风不起浪,应该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多数人仇视情绪的扩展,对社会和谐格局不利,要平和并消除这类情绪及其有可能导致的过激社会行为,唯有把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5学会用新的视角看待社会情绪,用科学的方法引导、调控社会情绪,使社会情绪正面影响效果最大化。社会情绪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为人类社会演进起过不同性质的推波助澜作用,只不过人们往日没过多从社会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一社会性心理的表现,以及它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种种关系。那么在今天,用一种新的眼光观察社会情绪、认识社会情绪、研究社会情绪,对个体的人和由人构成的社会整体而言,都有着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学会以科学的方法引导(或酝酿)社会情绪、调控社会情绪,将对社会情绪的认识、掌握变为管理社会的一种精神工具,使之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功能最大化。在当下中国,党和政府可对社会情绪的各种表现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并寻求有效的引导、调控路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让积极、正面的社会情绪为社会和谐造势助威,让情有可原的社会情绪得到平和与疏导,让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情绪受到制止和消除。
来源:
作者:李端生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