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不仅与全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旋律合拍相融,而且有利于探索全国多方位体制改革,更有利于湖南核心增长极的形成。它是湖南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经验积淀和睿智总结。
破茧——让国内外目光聚焦长株潭
申报长株潭试验区,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湖南人民多年的夙愿。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敢为人先”著称的湖南人,便大胆设想将长株潭三市合一,建立一座宏伟的“毛泽东城”,要与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媲美。当然,在那个年代,这个设想也仅仅只是一个梦想而已。但从此开始,湖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自己的战略增长极的梦想一直没有停止过。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驶入快车道,全国各地呈现万马竞发的态势,而湖南当时掣肘经济发展一个最不利的因素是缺乏一个类似广州武汉那样的超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省会长沙在全国城市的排名在30名开外,无法对湖南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于是,当时担任省政协委员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萍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考察调研和理论探讨,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这是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也得到了有识之士的一致赞同、社会各界的一致称好。
1982—1996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进入舆论准备与初步试验阶段。建立长株潭经济区作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软科学研究重要课题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建议方案,从理论到制度和机制,都作了深度探讨和论证,并作了相关的规划、编制等工作。期间,虽因存在“长株潭本来就是湖南经济最发达区域,还作为战略重点,这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等不同声音,该工作一度遭遇搁浅。但它作为中国内陆省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改革的初步试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社会影响,也为1997年新形势下提出的经济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7—2005年,长株潭经济区进入总体规划启动阶段,把长株潭城市群构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取得共识,并在一个新的起点、更高基础和更高规模上重新启动。199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1998年,省政府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一体化办公室,放在省发改委(当时的计委)。历任组长分别为储波副书记、张云川省长、周伯华省长、周强省长。三市相继成立长株潭工作机构。同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1998年以来,长株潭已编制18项城市群规划。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岳麓山大学城规划》。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这时,世界银行已把长株潭作为区域经济板块中的增长极,对长株潭青睐有加。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实际运行中,行政体制分割的瓶颈仍难以突破,特别是部分职能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差异,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严重制约经济一体化的更好更快发展,亟待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加以解决。
随着泛珠三角、泛长三角、渤海经济区等区域板块的横空出世,特别是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打造自己的增长极的愿景更加迫切。省发改委立即开始与国家发改委接触,经过一年调研,2005年底初步形成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框架方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并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长株潭建立起党政领导联席机制,在“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原则指导下,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随着国家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厘定,长株潭城市群试点框架日臻廓清。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综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和科技基础良好,是得天独厚的城市群资源,发展潜力巨大;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繁重,综合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征,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长株潭作为全国较早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已有二十多年,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特别是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选择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利于率先探索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为“两型社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2007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力争长株潭成为以建设“两型社会”先行、先改、先试为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长株潭整体进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笼子,享受东北政策的延伸。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12月16日,湖南省隆重召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新闻发布会,国内外目光聚焦长株潭。
破解——用一个支点,去撬动地球
与国家此前批复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不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区将不再享有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而是享有突破现行政策框架的试验权。这种试验、探索、突破权,具有明确的优先性和超前性,比国家以往的单纯给资金、项目、政策更为重要。
2006年9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响亮口号: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新型城市化”一改传统发展模式,以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龙头,注重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资源节约优化,环境生态文明,秉承打造全新“湖南制造”的理念,将节约型、内涵型发展放在首位,带动城市周边及城市群之间的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样的重大决策,给长株潭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从提出设想到申报成功,长株潭试验区以“两型社会”为主题,在环境保护体制、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产业发展体制、自主创新体系、对外开放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率先破解,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国内其他城市群起着极大的示范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长株潭三市的共同追求。背倚雄厚的科研实力,在这个呈品字型的区域内,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产业园区有规律地分布着,从长沙经济开发区到长沙高新区,从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到湘潭高新区,到株洲高开区,它们遵循着“效益好、水平高、污染少、能耗低”的宗旨,在产业发展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准入,一大批依托高新技术、集聚时代元素的绿色产业集群汇聚于此,如电子、动漫、新能源等产业应运而生。已有的传统重化工业开始转型升级,炼钢工人用上了电脑,产业结构走向优化,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多,以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趋成熟。“湖南制造”正在全面升级。
{Ky:PAGE}
作为全国的改革试点,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功能是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地和辐射地。于是,长株潭率先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形成发展活力。如,加快“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突出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五同”,即:交通同网,着力形成三市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武广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启动长沙城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快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湘江长沙航电综合枢纽等前期工作;能源同体,着力改善三市能源结构,建设三市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推进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三市用电同网同价;信息同享,着力推动三市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机制,实现三市城区通话同费,推进三市广电节目同步收看;生态同建,着力探索建立加强三市生态保护的补偿和融资机制、企业治污补贴机制和市场化的排污收费机制;环境同治,着力促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三市重点企业治污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使试点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先行试点,形成强烈的竞相发展态势和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区域发展树立起一个标杆,推动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崛起。
按照“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顶层设计基本铺就。
根据湖南省政府公布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个长株潭三市的城镇结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为南北轴,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公路为东西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南北辅轴,形成一个“冉”字型结构。核心区为“一主两次环绿心”的结构,“一主”为长沙城区,“两次”分别为湘潭城区和株洲城区,中间为生态绿心,并对核心区进行了开发定位。湘江风光带将被建设成堤防安全稳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居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谷、景观项链、经济走廊、湿地公园。
按照规划的目标,长株潭将建立“优势地区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发展机制,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和园区布局,集中打造一中心、两基地、三条经济带。一中心即区域性物流、商贸、科教、文化、旅游、娱乐等综合性现代服务中心。两基地即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钢铁有色、生物和制药、食品加工6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的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依托龙头企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条经济带,包括作为中轴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湘江西岸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岸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加强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3大建设。到2010年,长株潭将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体制机制。三市人均GDP将力争达到32万元,成为中西部有重要影响的城市群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到2020年,将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的城市群,三市人均GDP力争达到8万元,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样板和典范。
作为国家级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将从全国高度、立足于国际视野谋划未来,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为主线,以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湘江风光带和城市群绿心建设为特色,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谋求大的突破。
“两型社会”建设不仅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必将加速长株潭城市群知名度的提升,必将使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株潭装上了核心级引擎,正在腾空而起。
破的——先行先试,长沙在且试且行中提高首位度
长沙是长株潭的首位城市,是区域性领头雁中的大个。长沙的自然条件优越,无论是发展设想、产业基础和综合运输可承载能力,还是现有基础和将来的发展潜力,都具备了先行先试的条件。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改革试验区,这对长沙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政策机遇。对此,长沙市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即: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沙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动大,在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长沙理应增强资源的吸纳、转化、辐射功能,形成聚合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要强化长沙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空间聚散能力;要坚定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要扩大长沙中心城市规模,推进长沙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要素聚集;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增强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要做大做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及一体化产业链。
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方面,长沙市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摒弃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导下,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率先突破、形成优势,在破解实现科学发展的瓶颈制约方面积极探索,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经验。譬如,加快探索集约用地、节能环保、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城乡统筹方面的体制机制,带动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长沙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人才密集的优势,使大学城成为增强湖南长远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成为引领“两型社会”建设和富民强省的重要力量。
围绕构建现代化宜居之都的目标,按照“东提南进、西拓北聚、长望融城、浏宁扩容”的构想,长沙市着力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东西两翼为策应的城乡一体格局,有效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东提,即以芙蓉为主体的城东,着力产业提升、城市提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打造引领全省、辐射中部地区的现代化商务中心。南进,即加速天心、雨花与株洲、湘潭的有效对接、相向推进,积极发展轻型工业、环保工业,建设成为连接长株潭的核心区。西拓,即以岳麓为主体的河西,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筑极具魅力的山水名区、生态新城。北聚,即以开福为主体的城北,致力于各种要素的充分集聚,坚持以港兴城,构筑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大城北。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长沙调整优化了城市功能结构,“一主两次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市内结网、市外成环”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和“十纵十横、六桥三环”的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城市交通承载功能显著提升。长沙轨道交通将逐步发展,与公共交通共同构成城市客运交通的主体。
作为湖南的形象和窗口,长沙着力于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的打造。长沙拥有山、水、洲、城的最大生态资源优势。2006年,长沙成为继贵阳、沈阳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2007年,长沙市城乡绿化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成了以环城林带、绿色通道、江河风光带为主体的长沙林业生态圈,基本构建了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城市森林体系。特别是湘江生态风光带贯穿长沙、株洲、湘潭,集防洪、环保、交通、景观于一体,湘江有望成为东方的“莱茵河”,打造了一张可以与国际接轨的“绿色生态名片”。长沙蕴含历史文化名城等湖湘文化元素。围绕“两型社会”的构建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长沙特别注重充分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用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城市品位和体现长沙特色。
“两型社会”建设是长沙市行进的方向,不仅生态环境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更要转变。长沙市不能再走消耗资源、粗放增长的传统老路,而应努力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内涵增长之路,大力发展内生型循环经济。
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也是长沙市的强项。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5月,长沙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长沙市要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辐射影响全省。
大河西先导区是长沙市探索“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等方面的改革路径而设立的以点代面、率先突破的试验区。先导区位于横穿长沙市区的湘江西岸,范围包括原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岳麓区以及望城县和宁乡县的部分区域。先导区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70平方公里,分为产业功能区、生态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城镇功能区。从2008年7月1日起,长沙市改革先导区开始试行新的行政许可流程。按照长沙市人民政府的授权,在区域内涉及土地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有市级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将统一归口先导区管委会,这意味着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由此进入实质性阶段。
新成立的大河西改革先导区管委会将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实施大部门制,承担6大职能的管委会只设4个部门。先导区将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中心,重点推动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建设,并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城乡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长沙高新区按照高起点打造先导区的要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现代理念提升麓谷建设规划,以城市化的需求和“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产业发展、推进园区建设。长沙经开区积极落实“两型社会”建设和长株潭融城战略,全面谋划开发区和长沙县县城200平方公里发展新区域,高标准推进经开区发展空间,力争在长沙主城区东边形成一个经济核心增长极,特别谋划了“汽车工业走廊”、“世界工程机械之都”等功能园区。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长株潭”正在撬动湖南,正在撬动世界。
来源:
作者:李 敏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