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能源困绕日益加深。能源的充足供给是实现工业化基本条件,湖南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湖南进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本质是坚持从湖南最基本的实际出发,从湖南改革发展最关键的重点突破,走区别于传统模式而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能源供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节能减排是必要条件,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而战略的考虑。
一、湖南能源形势分析
湖南地处中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产业在全省仍占有主导地位。据统计,2007年湖南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油价、煤价、电价大幅度上涨,引起制造业成本进一步上升,农业、林业和渔业等行业效益明显下降,电力、建材、交通、航空和铁路等行业成本显著增加,制约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困扰着湖南崛起于中部地区。
1湖南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整体上快于经济增长
2004年以来,湖南省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扩张阶段,当年全省经济增长12%,2005年增长11.6%,2006年增长12.2%,2007年增长14.4%。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快1.3个百分点;“3+5”地区生产总值6923.58亿元,增长15.3%,比全省快0.9个百分点。然而,湖南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整体上快于GDP的增长。2001-2004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50、1.011.07、2.35,能源消耗总量年均增长15.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2004年万元GDP能耗比2001年上升了15%。2005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为14吨标煤,比全国平均水平1.22吨标煤高14.8%,并突破8000万吨标准煤大关。“十一五”期间,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仍发挥作用,湖南冶金、化工、建材继续高速增长,推动了能源需求进一步提高,能源的消耗日益加快,而能源储备却严重不足。
2城市化加速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
2007年,全国的城市化率为44.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低了15个百分点。湖南省城镇化率40.45%,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近四个百分点。按照目前进程,2010年全省城市人口将达到3500万,占总人口的45%,能源消耗将显著增长。
3新型工业化加速对能源需求的绝对数字仍在增长。随湖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产业转移加速推进,能源需求开始迅速上升,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价格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未从没有过的持续上涨。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石化、电力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建材、生物医药、造纸、等10个较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重点扶持,这些主导产业大部分均是能源消耗大的产业。从长期看,能源将是湖南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制约。
二、未来十二年湖南面临的能源挑战
能源是战略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战略应是“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能源供给面临较大压力
根据中国发展情况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经济翻两番,届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一时期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湖南属于能源缺乏省份,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油气资源,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8.8%,人均保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水电已开发占可开发的80%。缺煤、无油气资源,电力供应受到电网建设滞后、电煤供应紧张、铁路运力不足影响,将同时影响湖南的能供应。目前,湖南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超过40%,据权威预测,2020年将超过50%。湖南在发展过程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的高消费实现的。大量消耗能源发展经济已造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Ky:PAGE}
2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难度加大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这意味着“十一五”时期年均节能率要达到4.4%。1980年至2004年,我国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4.29吨标准煤下降到158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1%,基本上是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经济总量增长翻两番。2005年,湖南省煤炭消费总量达5920万吨,比2004年增长2.8%,当年GDP总量是6473亿元,全年能耗突破8000万吨标准煤大关。2006年,湖南省煤炭消费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2007年,长株潭是全省能源消耗最大的地区,占全省的30%以上,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21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长株潭力争在201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吨标准煤。
虽然全省有较大的节能潜力,但真正要加以利用,其艰巨性远大于过去20年。据测算,1980-2000年期间,全省每年节约或者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来自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当前全省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结构向重化工化,加上居民消费升级、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据最保守估计,经济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2012年,湖南GDP将达到1.6万亿。到时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扎实到位,达到预期目标,能耗将是1.6万吨标煤,较2005年增长一倍。
3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03年,十四个市州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的只有两个。首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和二氧化硫分别为283天、63天,在南方省市中属较严重的。国家环境质量状况显示,株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倒数五位,长沙列47个重点城市中倒数第十位,而排在后面的南方城市中,只有重庆和长沙。2004年,全国酸雨频率超过95%的4个城市中,有两个在湖南,超过80%的城市中,有6个在湖南。这些污染情况的存在,主要原因就是湖南的能源以煤电为主,工业结构中重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业比重过大。
4石油价格上涨严重制约湖南经济发展
石油在湖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南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一是原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高。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企业能耗为709338万吨标准煤,其中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28%。能源消费量按等价值同比增长27.1%,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5.1%,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快于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2004年,湖南省规模工业消费汽油9万吨,同比增长65.2%;煤油1.02万吨,同比增长77.4%;柴油24.02万吨,同比增长48.2%;燃料油25.17万吨,同比增长11.7%。二是经济增长的原油消费弹性系数明显增加。原油消费弹性系数由1994年的0.1提高到2004年的1.08。原油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湖南省单位GDP产出对原油的需求强度在逐渐加大,经济的发展与原油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三是原油缺口日益加大。由于湖南未发现可采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对外依存度为100%,对石油的调进(含进口与地区间流入)2002年比1997年增加80.68亿元。随着湖南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大关和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速度正日益加快,但湖南省的资源供应总量相对不足,资源总量缺口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湖南经济和物价的影响明显加大。
三、解决湖南能源的基本对策
面对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面临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要求,未来12年湖南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节能降耗优先,环境发展协调,以电力为中心,各种新能源全面发展,创新机制体制,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节能降耗优先
湖南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产业在全省仍占有主导地位。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湖南能源问题。我们要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集约增长。一方面要厉行节能,完善节能法规条例,强化全民节能意识,同时,搞好石油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把高价购入的宝贵石油资源用于其他能源难以替代的、或难以大规模替代的交通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方面;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节能技术,挖掘节能潜力,淘汰规模小、能耗大、污染重的产品和工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依靠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全省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
2环境发展协调
湖南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三是“两型社会”建设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大大提高。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加强区域能源合作与开发,促进湖南经济与能源的协调发展。由于湖南所处的地理位置,既属于泛珠三角区域又属于中部地区,而这两个区域的兄弟省份都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泛珠三角区域煤炭、石油和电力均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同中部地区及泛珠三角区域兄弟省份的能源合作,在市场调剂的原则下,确保湖南省在峰期的能源需求和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时的能源供给安全。湖南还应充分发挥现有重化工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逐步提高第一、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缓由于石油价格上升给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3以电力为中心
湖南省雨水多,电力资源丰富,但石油资源缺乏,煤炭资源也无法满足省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应立足湖南的优势产业,发展以消耗电力为主的清洁型产业,以减低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快资源的相互转化。我省电源建设总体思路是: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水电是一种廉价的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大有裨益。湖南水能资源极其丰富,理论蕴藏量1500万千瓦,居全国第9位,其中500千瓦以上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083万千瓦,年发电量488亿千瓦时,还有一定的开发空间,但难度很大且受季节和降雨量影响较大。水电开发重中之重是要处理好防洪与发电的关系,科学调度好水能资源,尽可能地减少丰水电送不出、枯水无法发电的矛盾,今年罕见的大缺电就可以从这里吸取一些经验教训。火电是水电“有益补充”,尤其是在枯水期,火电是电力平稳供应的支撑电源。开发核能,是解决湖南能源不足的重要措施,应加快进行。
4加快新能源的发展
考虑到进口石油可能造成经济波动和过度依赖石油进口会带来能源安全问题,国家正适当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降低石油消费,加快新能源的发展。国家层面,天然气开发是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但湖南不具备开发的资源条件。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能源消费中,已占22%左右,湖南具备条件的重要有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湖南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积极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等多种发电形式,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逐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5创新机制体制
根据湖南省“十一五”规划,2006年至2010年5年内,湖南单位GDP能耗力争降低20%。如果将降低20%的指标分解到每一年,“十一五”期间每年单位GDP能耗平均下降44%。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逐步形成节能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必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为实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
放宽和完善能源市场准入。必须在建立完善和有效的现代监管制度的前提下,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能源产业;改革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将现行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为经济性备案、社会性管制,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能源管理新体制。
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要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结构,就是要改革现行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制方式。凡是能够进行充分竞争的能源产品,都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对具有垄断特征的能源产品,要实行合理有效的价格管制,并以市场的可接受程度做为价格管制的主要依据;通过税收政策、环保折价、价格管制等措施,形成各种能源产品之间的合理的比价关系,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建立科学的保护低收入群体和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价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方法为辅的能源价格宏观调控体系。
构建新的能源监管体制。能源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部门。从能源管理的内容和范围界定来看,目前国家各部委的能源管理职能是以管理对象来界定的,综合性和长远性的能源战略管理很是薄弱。因此,应建立统一的政府能源管理部门,统筹能源各产业的发展和利益协调,综合规划国家能源战略和制定能源政策,按照“政监分离”的原则,做到依法监管、依规监管。
湖南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国内能源大省大得多。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如果不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在不久的将来,能源的开采、转换和利用对环境、公众身体健康、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建设“两型社会”,既要建立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有要使能源的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能源发展对环境的改变在环境的承载极限之内,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能源增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以不影响长远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把建立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置于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中心位置,协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来源:
作者:李 红 陈传伟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