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是湖南省版图最大的县和全国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县,全县有9座大中型水库,移民13.5万人,其中五强溪水库移民12万人,直接淹没和占用耕地5.3万亩,沅陵县城和15个乡镇集镇、128所学校、86家工矿企业进行了搬迁重建。由此沅陵库区矛盾尖锐复杂,稳定形势比较严峻,可以说库区的稳定,关系全县的稳定,影响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沅陵县委、县政府把库区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采取特别措施,强调特别纪律,狠抓特别落实,竭力维护库区稳定。20年来,尽管县委、政府领导班子七次换届,县水库移民管理局主要领导六次易人,沅陵库区始终保持了无群体出县上访的纪录,从2002年到2007年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维稳工作先进县。
一、把生产开发作为治本之策,为移民谋求生产发展之道
五强溪水电站建成蓄水后,淹没了库区原有的良田沃土,有54万移民需转产安置,10万移民需脱贫致富。由于五强溪电站兴建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移民补偿标准低,加之1995年至1999年连续五年特大洪灾,移民群众损失惨重,库区要饭吃、要房住的呼声此起彼伏,移民上访不断。尽管沅陵县委、政府从开始实施搬迁就把生产开发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移民生存发展之路,从组织移民带资进厂、转户招工到兴办乡镇企业,从山地开发、库汊养鱼到消落区土地利用,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不断变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没有解决移民的安置问题,反而还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留下了许多遗留问题,但沅陵县委、县政府并不轻言放弃,始终认为发展生产是解决移民问题之根本,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94年到1997年,在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沅陵库区开发水果、茶叶、蔬菜三个千亩示范片,为库区生产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做大做强库区优势产业打下了基础。1997年至2001年,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全县库区开发耕地8389亩,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移民投入参加,起到了稳定安置一方的作用。2002年以来,通过改革投入机制和招商引资,库区优势产业开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省茶叶公司来沅陵组建五强溪库区碣滩有机茶开发公司,2006年8月中旬,年产2000吨的精制茶加工厂建成投产,2007年全县库区完成茶叶销售收入1840万元,创利税86万元,出口创汇29.22万美元。库区水产开发同样取得了实质性突破,通过严格实行规划、技术、种苗、饲料、用药和销售六个统一,采取“公司+基地+移民”和“公司+移民”模式,稳步发展库区优质鱼叉尾鱼回网箱养殖。2006年销售收入高达3000万元,2007年养殖规模达到7845口,比2006年增加2245口,可销售鲜鱼4000吨。还有库区的欧美黑杨产业和金堂黑山羊等其他产业也得到相应发展。库区移民已经或即将从产业开发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把特急特困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尽力为移民扶贫解困
五强溪水库蓄水后,原来的基础设施被淹没,移民搬迁后的部分基础设施,又反复遭受水灾破坏,移民群众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特别是滑坡塌岸等诱发性灾害不断发生,严重威胁到移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有这些都是移民上访的诱因。我县原落坪集镇,1995年6月21日发生山体滑坡,死亡10人,重伤29人,塌没房屋20多栋,1000多群众居住在滑坡体上,一遇大雨,险象环生。县领导带领移民局负责人数次往返长沙,找有关部门汇报请求,终于在1996年5月获准对落坪乡集镇进行防护,共投资700多万元,使集镇群众转危为安。同时还为北溶、二酉、肖家桥等集镇防护以及面上滑坡塌岸处理争取资金6000多万元。朱红溪集镇移民搬迁时采取机械提取饮用水,因水库流速减缓,水质不够卫生,无法饮用,群众要求投资改水。由于改水项目资金移民搬迁时已经实施,再无资金来源,县领导通过与县直有关部门协商,由县计委投资20万元,移民局挤出资金20万元,从5公里外接引山泉,使集镇2100多人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位于五强溪坝下的五强溪集镇,1996年至2007年的11年间,共有11年14次被淹遭灾,500多栋房屋、800多亩耕地反复被淹,群众情绪十分激动,经常拦截领导车辆要求解决问题。县里多次向有关部门汇报请示,深入每家每户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在得到群众理解支持的同时,据理向有关部门请求及早落实治理方案。五强溪库区由于采取就近后靠的移民安置方式,导致库区人多地少,移民无田可种,全县10万农村移民中有22万人人均耕地在01亩以下,生活非常艰难,这些人多次上访要求解决生存出路。县里千方百计争取到15万人的移民补充安置政策。通过三年实施,目前已安置7000多人,特别是外迁靖州的移民,很多人通过种植蔬菜和发展其他项目,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过上了比较富足稳定的日子。自1996年以来,全县挤出资金2亿多元,集中人力物力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300多处,有效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把亲民爱民当成应尽之责,与移民沟通思想融洽感情
沅陵县委、政府在初期移民时就提出了“思想上重视移民,工作上支持移民,力量上保证移民,服务上优先移民”的指导思想。历届领导都怀着爱民之心,真诚为民。县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大会上告诫全县库区移民干部,我们县里穷,拿不出多少钱来给移民,但我们可以给感情、给理解、给技术。历届分管领导身体力行,带头亲民爱民。他们与移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与移民交朋友,像亲戚一样互相串门,无话不谈;他们到重点区域调查研究,协调矛盾,解决问题;他们到移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深入库区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当面释疑解惑;他们十分注重对移民生产生活中特急特困问题的解决处理,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讲清楚,有交待,求得群众的理解与体谅。每年春节,沅陵县委、政府组织全县移民乡镇领导和移民系统干部深入村组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全县每年春节入户走访率在80%以上。2002年4月至10月,沅陵县库管局在市移民局的指导下,对全县库区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移民民情调查,上门2万多户,见面6万多人,填制表格3万多张,摸清了民情,了解了民意,融洽了感情,并为库区制定七年后扶规划打下了基础。沅陵县水库移民管理局是联系移民的窗口,移民群众经常到局里反应问题,咨询政策,他们能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在移民外迁时,无论是出县外迁,还是县内集中安置,在移民搬离老家前几十天,干部就进村包户做工作,帮助移民做各种准备,搬家时与移民一起打点行装,装船上车,直至送到新家,在新家共进晚餐,与移民建立起长久的友情关系。
四、把抓基层基础工作放在维稳之首,着力推进平安建设
抓稳定,重在抓基层。沅陵县委、县政府对此有很高的认识。一是层层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各单位签订了社会治安责任书,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领导包片、部门包线的综治责任机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责任体系。二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屏障。多年来,沅陵县委常委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稳定例会,重点对库区不稳定因素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办理。各乡镇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推行并完善综治、司法、信访、调解“四位一体”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工作,并把矛盾纠纷调处的落脚点放到村、放到组,全县497个村居委会都设专职综治调解员,落实了专门的工作报酬,每个组设立综治信息员,使这项工作有人管,出现矛盾纠纷有人调。全县11个移民乡站及50个大移民村还设有维稳专职信息员。同时,十分重视信访接待工作。县稳定办、县信访局、县水库移民管理局坚持常年值班,接待群众上访;节假日、主汛期坚持昼夜值班,县团领导坚持轮班接访。全县库区每年接待上访移民3000多人次,处理移民信访件50多件。遇到群众集中上访,县里组织集中接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区分性质,分类处置。三是开展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从2005年开始,沅陵县委、县政府从库区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家庭平安、人身平安入手,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强力推行了“两个推进”工作。在农村,强力推进农村义务消防队伍及手提式消防泵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强力推行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全县安装电子监控达到89家。在狠抓防范的同时,决不放松对犯罪分子的打击,每年坚持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禁毒禁赌、打击地下“六合彩”等专项斗争和一系列集中整治行动,始终保持着“严打”高压态势。与此同时,抓宣传,重教育,开展了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村、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到目前为止,库区有9个乡镇经市里验收,达到了平安乡镇创建的标准。
来源:
作者:张世雄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