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东部跨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引领着中国“经济列车”快速前行。
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我省能否搭上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趟“快车”,发挥后优势,加快发展步伐?这个沉甸甸的话题,考量着湖南这方古老的土地,考量着生息于这方土地上的6700万人民。
这些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是较快的。从2001年到2005年,GDP从3983亿元增长到6511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我们的家底日益厚实,群众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全省上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经济发展的成就感到自豪。
但是,放眼全国,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仍在拉大;周边省份的迅猛发展也对我们形成了强势挤压。与湖南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豪气相比,与湖南人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自信相比,今天的湖南人少了些许经济自信。于是,有人感叹“湖南人长于沙场,短于市潮,认为“湖南人会读书、会种田、会打仗,就是不会搞经济”,对我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不够自信。
缺乏自信并不都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常常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已有的优势也会慢慢丧失,到手的机遇也会悄然溜走,灿烂的前景也会日渐黯淡。
古往今来,湖南人并不乏经济才干和经济建树,在某些方面还可圈可点。
蔡伦造纸,铜官陶瓷,享誉汉唐。洞庭客商,曾与晋商、徽商齐名,风光了大半个中国。“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香”的谚语,记载了几千年农耕文明中湖南的热闹与繁华,梁焕奎、李烛尘、范旭东等一批闻名海内外的实业家,在近代工业文明的轨迹上留下了湖南人的印迹。特别是在洋务运动中,湖南人引领风骚,19世纪末期湖南工业发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居全国之先。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领军人物的高科技农业举世瞩目。工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体系日臻完整,部分产业优势明显。在全部37个行业大类中,有色金属冶炼、烟草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加工等8个行业大类在全国有较大竞争优势,并且涌现了湘潭电机、株洲电力机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衡阳特变电工等一批知名企业,以及猎豹汽车、华菱管线、“白沙”、“芙蓉王”、“酒鬼”、醴陵瓷器、沙坪湘绣、浏阳花炮等知名品牌。同时,湖南人在全国工业和科技领域创造的“第一”也令人目不暇接:第一个试管婴儿,第一个双足步行机器人,第一台磁悬浮试验列车,第一台工矿电力机车,第一架“蜂王”飞行器,第一台智能工具机,等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广电、出版、报业、动漫、文娱演艺等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享誉全国,特别是湖南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独占鳌头,原创动漫生产占据华夏半壁江山,“蓝猫”成为全国唯一的驰名动漫品牌,美国吉尼斯公司预测它有望成为继米老鼠、阿童木之后,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际性卡通品牌。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等方面都有不菲的成就。有闯劲、有灵气的湖南人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纵横驰骋,演绎了一幕幕财富传奇,创造了一个个经济神话。
自信根植于理性与自觉,自信展示出视野与境界。
毋庸讳言,总体上看,我省经济还不尽如人意,现实与理想还有相当差距。我们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我们面临困难但不怕困难。应该看到,我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是发展速度的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希望。目前差距的存在,不应该成为我们缺乏经济自信的理由,而应是我们加快发展、奋起直追、增加经济自信的动力。
全省经济的现实基础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省经济将是一种追赶型经济。这既是速度的较量、质量的比拼,也是一场信心与意志的角力。唯自信者方可信人,欲信人者必先自信。对每一个湖南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充满发展经济的自信。充满自信,才会拥有发展的底气,才会激发无穷的智慧,才能把振兴湖南的强烈愿望和沉重压力转化为谋求发展的实际行动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成效。
自信,源于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湖南成为世人关注的热土,“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建设,将大大增强我省的工业实力,提升我省的交通优势,为我省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装上新的引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速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将使我省更深地融入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循环,更深地参与国际和区域分工,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自信,源于我们拥有的比较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我省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滞后,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巨大。矿产资源丰富,在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产中,我省已发现141种;科教事业比较发达,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3%;生态保护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5%。这些都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条件。此外,我省地处“泛珠三角”区域与长江流域开发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南联北进的枢纽地位,已形成扩大与港澳地区交流、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的地缘优势,这一优势也将大大改善我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就能与在其他省份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自信,源于我们确立的正确思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发展的空间才会不断延展。站在“十一五”发展的新起点上,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幅发展的崭新蓝图已呈现在我们眼前。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以支撑发展全局,促进持续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全省经济跃上更新更高的发展起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引导农村千家万户走上致富之路,把农业变为前途无量的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不断提高全省的城市化水平,特别是长株潭地区建设为中部地区最具爆发力的城市群,成为我省的核心增长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强省,以锻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省经济发展增添持续动力。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实,湖南人应充满经济自信;责任与使命正在呼唤,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
自信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解放,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转换。
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就要把三湘四水秉赋的灵气、“唯有南岳独如飞”的雄气,转化为经济建设的韧劲,转化为在市场经济中呼风唤雨的能力,转化为再造湖南辉煌的自信心。就要发扬湖南人特别能吃苦、特别不服输的精神,“扎死寨,打硬仗”,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充分展示经济才干,干出一番惊天伟业。
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转化为经济腾飞的力量源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
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必须把发展经济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从上到下,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形成一种“建设光荣、发展有理”的良好氛围,一种“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生动局面。
近现代以来,每当历史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刻,湖南人都站在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承担历史重任,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已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能量,一种气场,凝聚在湘水洞庭的云空里,渗透于湖湘子弟的血液中。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即将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湖南人的这种责任感和自信心,不仅能在革命和战争岁月改天换地,更能在改革和发展时期开创湖南的新世纪。正如省委书记张春贤所说:发扬湖南人不怕困难、敢于探索、敬业创新的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稿源:红网]
[作者:宁炬]
[编辑:杨国炜]
来源:红网
作者:宁炬]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