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大潮,激荡神州;三湘四水,百舸争流。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渐次舒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伯华指出,全省各级各部门都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用国际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把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最活跃、最具竞争力、最具国际化风格、最具湖湘文化底蕴的特色产业。
这大气磅礴的构想,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部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是我们迈向文化强省的庄严号召。
(二)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是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大背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已是文化之争。今天的文化不只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可以创造经济奇迹;今天的文化不只是明天的经济,更直接形成了今天的财富。
从过去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到当前盛行的“市场搭台,文化唱戏”,这是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由配角陪衬向主角登场的一次重大转变。
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种文化力和经济力相融合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如喷薄而出的朝阳,在市场经济的海面上冉冉升起。
(三)文化产业作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越来越硬的“软实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特指精神财富。文化产业是文化中可以采用市场方式运作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标志。
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软实力”的匹配,硬实力硬不到哪里去;没有文化的跟进,经济发展走不了多远。放眼中外,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美国号称世界文化产业帝国,其文化产业产值从1998年起就已超过了航天航空业和农业。韩国确立“文化立国”的国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活力最强、成长最快、贡献最大的主角。新加坡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举国战略,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各省市区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东部一些省提出,在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重压下加快发展,关键要把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中部有的省提出,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增强综合实力,赶超经济发达省份;西部的云南省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
我省要加快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早在1989年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01年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今年又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提出了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
{Ky:PAGE}
(四)我省文化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需求给文化产业发展以动力。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在不断增长,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要。2004年我省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外经验,预示文化消费快速启动阶段即将到来,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给文化产业进步以手段。技术系统的每一次突飞猛进,都带来了人类文化的重大进步。现代高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用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使得文化可以迅速发展成为产业,这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杠杆。
发展给文化产业兴起以契机。中部崛起战略为我省的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中部崛起这台“大戏”中,我们的演出是否精彩,利在长远,牵动全局的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至关重要。所以,必须既抓经济,又抓文化,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Page]
开放给文化产业推进以使命。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必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省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要从“和而不同”的理念出发,保持容纳心态,坚持以我为主,使我省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的土壤上长成郁郁葱葱的百年大树。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带来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机遇可以认识和掌握,但又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就能更上一层楼;丧失机遇,则会落后于时代。
(五)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也存在差距。我们只有奋力开拓的责任,没有止步不前的理由。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省文化产业抢得先机,一些方面走在全国前面。湖南卫视收视率名列全国省级电视台前茅,《超级女声》节目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写下了成功的一笔;出版界素有“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之誉;年生产原创动漫占全国产量的相对优势;歌厅文化激起了整个演艺业改革风生水起;《体坛周报》发行和广告占全国体育类报纸市场份额的半壁河山。这是我们能够说得起话并引以为自豪的亮点,是业已积累的资本,也是继续前进的动力。
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文化产业起步早,但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文化产业门类较全,亮点较多,但整体发展还不平衡;文化产业有创新、有活力,但发展还缺乏长效机制。这些都是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发展中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新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地处内陆不能滋生内陆意识,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凸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市场,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走向世界,促使“湘”字号文化产业之船直挂云帆,破浪前进。
{Ky:PAGE}
(六)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都能处于领先地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学会在轻与重上权衡,集中精力,集结精兵,才能重点突破,更进一步。
改变行业集中度不高、市场份额不大的局面,推动资源向优势地带集结,使优者更优、大者更大、强者更强,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理性选择。要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壮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我省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向立体式、集约型方向发展,积极组建新的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湖南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
新兴产业含苞待放、蓄势待发,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文化产业新的着力点。在放开搞活文艺演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当前特别要抓好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新介质媒体、动漫产业的发展。
此外,还要全面发展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大力开发潜在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力的增长,逐步形成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胸有成竹,才能势如破竹。只要抓住重点领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做下去,我省文化产业必将驰入快速发展的绿色通道。
(七)我省文化产业要走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一个地方的灵魂。面对区域性分工越来越细、文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我省文化产业要在未来文化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
要丰富特色文化内涵。既要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特色,又要有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既要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又要有时代高度。
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品牌一旦形成,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就能形成。广电、出版、动漫等是我省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也是我们的特色品牌,是全省文化产业寻求突破与跨越的基点和依托。
要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布局。三湘大地纵横千里,文化传统既一脉相承,又异彩纷呈,区域文化独具特色。必须以旅游、演艺、会展为载体,以长沙为中心区,加快沿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Page]
每一片叶子都有独特的形状,每一朵鲜花都有独特的芳香,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资源,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内涵。特色的力量无可限量。我省文化产业只要做出特色,就能保持自我,就能绽放异彩,就能赢得未来。
(八)我省文化产业要力求在继承创新中走向世界,做到最具文化底蕴,最具国际化风格。
最具湖湘文化底蕴,就是要继承传统。如果优秀文化传统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力,那么再美的花朵也会枯萎。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根植传统文化土壤,通过反映民族文化和湖湘文化精神的独特设计,实现优秀文化的薪火相传。
继承传统,最重要的是弘扬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市场,创新就是优势,创新就是竞争力。吃别人剩下的馍馍没有味道,走别人的老路只能步人后尘。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注重前瞻、置身前沿、加速前进,一定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文化产业创意,提高文化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延伸文化发展的载体和手段。
最具国际化风格,就是要善于借鉴。借鉴不是智慧的缺乏,恰恰是智慧的体现。国际风格源自国际视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独处”,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独尊”,任何一类文化都不能“独语”。域外的视角,可供一观;域外的声音,可以一听。
历史文明是光荣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但因循守旧没有出息。井底之蛙的短视,使多少人失去见证大海的机会;偏居一隅的自负,又使多少人无法体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顿悟。拒绝封闭,接纳先进,揽四方灵气,迎八面来风,不仅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睿智。善于借鉴,就要放下包袱老实学,突破框框大胆学,拓宽眼界善于学。学习国际文化政策、标准和规则,学习国际文化的营销经验,学习国际文化的管理方式,尽快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
{Ky:PAGE}
(九)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道路。改革是希望,是出路,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
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用市场的思路和办法。
市场的核心法则是竞争。“竞争作为一只无形的手,每时每刻都在排列着各家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我省文化产业只有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才能拓展发展空间;只有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产业发展都有一个“资金瓶颈”和“人才瓶颈”的问题。没有钱,没有人,怎么办?“等、靠、要”不是办法,关键是要通过市场的办法扩大融资渠道,培育资源丰富的人才市场。
拓展空间,突破“瓶颈”,关键在于改革。要创新体制,通过转企改制,把国有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推向市场,解决主体缺位的问题。要创新机制,把市场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解决内部缺乏活力的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做到政治方向不迷失、文化阵地不丢失、文化品牌不消失、公有资产不流失、职工权益不损失。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带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亮点,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桶金”的文化产业,必将在21世纪的湖南热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能。
(十)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占GDP的6%左右,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以上,占当年全社会就业人员的4%,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迈向文化强省,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梦寐以求的希望。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希望一定能实现。
“愿望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我们是受湖湘文化熏陶的弄潮儿,是文化强省的建设者。只要我们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政治抱负,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觉,有“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的经济自信,有“楚虽三户必亡秦”的精神自励,湖南文化产业的“桃花源”里,必将呈现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绚丽风景。
[稿源:红网]
[作者:宁炬]
来源:红网
作者:宁炬
编辑:闵美颖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