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2008-12-10 11:07:57 字号:
2008年8——9月,在全省理论学习服务体系协调与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省社科院组成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以及访谈等形式,在长沙、株洲、湘潭等地以及省直有关单位对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389份)、召开座谈会16场(出席座谈会的128人次)、访谈38人次。从受访对象来看,科级及以上干部157人,占28.3.2%,普通干部185人,占33.3%,普通群众207人,占37.3%。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湖南省在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扎实推进, 在学习对象上瞄准了三部分人,即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在学习布局上紧扣了三个环节,即学习、宣传和研究;在学习重点上部署了三大主题活动,即“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系列宣讲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全省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湖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省的内在需要和重大契机。湖南干部群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如何呢?调查分析表明,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问题犹存,差距不小。
1、基本观点认同程度较高,但依然存在认识误区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全省干部群众通过学习实践,对科学发展观的知晓、认识和理解程度较高,并在两个方面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精神的认知程度较高。包括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在内,占84.8%的被调查者对科学发展观了解甚多;占84.5%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对于具体的工作者来说也是方法论;占94.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明显利大,具有正确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完全符合湖南的实际,是湖南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占86.1%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道路的伟大创新,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湖南日益深入人心。
二是对湖南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把握较准。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出发,占99%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必须加速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注重发展速度,实现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注重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对湖南加快发展速度、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寄予厚望;对如何立足湖南特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占98%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的主体是人、动力是人、尺度是人、目的是人,湖南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种人才,以改善民生为重要尺度,以人民满意为最终目标。这表明湖南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做足人的文章,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如何结合湖南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占84.6%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作为欠发达内陆省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表明广大干部群众对湖南今后的发展路子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基本共识;对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占95.9%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要以一体发展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统筹区域发展;以加快社会建设为支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统筹人与自然发展;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重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基于此,占87.6%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目前要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发展落后等诸多不协调问题;在经济结构不协调方面,占7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偏低的问题;在机制体制不完善方面,占86.4%的人认为要着力解决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滞后问题;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要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管理等领域“多管齐下”。凡此种种,均表明全省广大干群对如何结合湖南省情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调查同时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湖南全省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广泛,占3.6%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不知道科学发展观,还有占11.6%的人表示只是“听说过”科学发展观。由于学习不够,一些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甚至还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调查问卷显示,有15.7%的被调查者认为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是中央的事,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来说不过是走走形式,换汤不换药,没多大实效;占23.9%的被调查者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的事,普通群众只要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占6.7%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否定GDP,否定“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有2.3%的人认为科学发展是中央的事,5.1%的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发达地区的事,1%的人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将来的事,湖南在现阶段应只谈加速发展。尽管这些观点并非主流,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着全省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
2、发展思路比较清晰,但贯彻落实仍然存在偏差
为追求“科学跨越”,破除“中部困局”,实现富民强省,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立足省情,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引领“三化”战略在全省尽快破题,省委、省政府还以国家级“两型社会”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改革先锋,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狠抓“三个基础”(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省委、省政府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战略、新模式,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运用,也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赞同。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赞同湖南应切实推进“三化”建设、“三基”工作以及“三个强省”发展战略;占87.1%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株潭地区应成为全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标杆,并赞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应高标准、高起点,使之尽快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Ky:PAGE}
尽管全省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各市州也相应推出了与之相呼应的重要举措,但在贯彻落实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工作上,仍然存在着种种偏差,并在以下三个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突出地显现出来:
一是发展与环保。在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问题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曾经走过弯路,特别是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尤为如此。湖南作为欠发达地区,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任务尤其艰巨,认识偏差主要集中在两点上: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环保难以顾及;环保需要大量投入,讲环保势必影响发展。由此也导致在工作上时常发生偏差:一讲“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不少人还摆脱不了圈占土地、搞大开发的思维定式;为加快旅游发展,不惜在景区大兴土木,搞人造设施;为追求GDP上台阶,不少地区囿守“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如小纸厂等“五小工业”老是处于关停后又重开的格局之中,等等。
二是增长与进步。GDP眉飞色舞,讲幸福指数神情黯然;谈硬件建设来劲,讲软件建设漠然,这种重增长轻进步的思想远非存在于个别地方,由此也导致在实践中时常出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偏差。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社会建设滞后的状态深有同感,并认为这种滞后存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如有24.2%的人认为教育成本偏高,读不起书的情况普遍存在;29.4%的人认为医疗改革不成功,看不起病的情况比较普遍;15.1%的人认为社会管理落后,各类事故频发;14.2%的人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就业形势严峻;17.2%的人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退休与国企在职员工生活困难,等等。
三是城市与农村。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难度甚大,近年来通过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使城市与农村畸重畸轻的格局有所改观,但偏差犹存:一是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不够,往往是注重中心城市却忽视腹地发展,强调“三农”问题时又很少能跳出“三农”看“三农”,城乡发展尚未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偏重城市的思维犹存,对农村投入过轻,在城市产业更新换代中时常发生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农村的现象等。这一偏差的存在影响了农村面貌的改变,农民收入总体不高,农村教育、医疗、科技、交通、娱乐等各方面的条件远远滞后于城市,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3、学习实践的目标比较明确,但相关举措却明显不足
调查表明,全省各级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比较明确,省委提出的加快科学发展、富民强省,重在富民、聚民、安民,已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的共识。问卷调查显示,占82%的被调查者认为湖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覆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应把又好又快发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问题等作为湖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目标。
但调查同时表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目前尚存在着知与行不相统一的问题,目标比较明确,但相关措施明显不足,也主要表现在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上。从湖南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占27.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金融体制与垄断行业改革滞后;占19.9%的人认为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等相关体制不完善;占18%的人认为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占21.1%的人认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我们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考察也证实了这一点。为解决湘江流域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目前长株潭三市不计造纸企业和畜禽养殖场,需要关、停、并、转和搬迁的企业就达72家之多,省、市环保部门为此还专门下达限期整治的通知,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这些污染型企业往哪里搬、怎么搬,搬迁经费有无来源,搬迁中所引发的就业、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异地支付等社会问题怎么解决,似乎缺乏整体上的统一规划和考虑,也就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留下了后患。如株洲天成化工公司远走山西,近300名员工成了失业工人;长沙水泵厂的铸造车间搬至宁乡县城,但与新厂址只隔一条马路的又是居民安置小区,届时又可能产生新的工厂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调查事例足以说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不能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真正有所突破的话,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谈。
  {Ky:PAGE}
湖南如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较好效果?通过调研与思考,我们认为,主要应该在切入点、关键点、着力点、落脚点上凝神聚力、扎实推进。
1、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切入点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湖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障碍”,在“观念滞后”、“认识模糊”、“基础薄弱”、“利益干扰”、“动力不足”等选项中,“观念滞后”的选择率居于首位,占35%,居第二位的是“认识模糊”,占24.4%,两者之和高达59.7%。而关于“湖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手段”的调查,选择“强化全民科学发展观念”的受访者占34.7%,选择率在五个选项中也居第一。可见“观念”与“思想”上的问题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主要障碍。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共识、加快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的措施、领导发展的能力。省委将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导、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当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切入点,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有机衔接、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借鉴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论坛、讲座、座谈会、报告会、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并举的经验,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形式、增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效果;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已经取得的成果,不断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转化工作,用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将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2、扭住“富民强省”目标这个关键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能囿于思想、流于空谈,而应趋于实干、见于实效;应该立足省情实际,解决发展问题,惠及全省人民。省委、省政府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提出了富民强省的总体目标和“一化三基”、建设“两型社会”、实施“三个强省”和守住“四条底线”等具体战略举措,可以说,这是湖南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要求和生动体现。落实这一思路,就是在湖南省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据调查,这一思路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人的价值共识。全省各地要密切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创造性实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举措。各地区之间要大力加强经济协作、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总之,“富民强省”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愿望,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指向。全省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投身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
3、力促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创新这个着力点
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政绩观、正确利益观关系密切。没有科学的政绩观、正确的利益观,过份地考虑个人的升迁进步等个人私利,将永远树立不起科学发展观。而领导干部科学政绩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发展观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正确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此次调研的受访对象中有科级以上干部157人,大部分是地方职能部门和企业责任人。当问及“科学发展观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时,多数人表示与干部政绩考核时过分看重经济指标有关。可见,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形成正确的政绩评价导向和选人用人导向,是引导、激励、督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完善与创新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主要应在“六化”上下功夫。一要推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化。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变化;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总之,既要看发展数量,更要看发展质量。二要推进考核客体的个性化。在统一规范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应赋予不同地区政绩评价指标不同的权重结构和工作侧重点,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的政绩,确保考核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三要推进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应改变原有的由上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单一政绩考核主体形成的“官考官”考核机制,设立多元考核主体,实行上级组织、民众和中介机构这三个考核主体共同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四要推进考核方式的综合化。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评议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班子整体与干部个体的考核相结合。五要推进考核评价的制度化。必须把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标准法律化、制度化,建立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监督和广泛的民主监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约束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使形式主义得到有效遏制。六要推进考评结果与选拔任用的规范化。把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和主要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4、紧扣改善民生这个落脚点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扣保障与改善民生这个落脚点。一要高度关注民生诉求。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是我们定政策、干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重视民意,才能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民意反映通道,使下情得以上达;要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的落实;要推动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酝酿、制定、出台的民主参与,把人民意志通过政策体现出来。二要着力解决民生难题。就我国目前而言,“民忧、民愁、民急、民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分配、上学、就医、保障、住房等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竭力解决好这些民生难题,切实把党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已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三要持续推进民生工程。通过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事业,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有效改变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要把民生问题纳入省政府每年所要办的若干件实事之中,并运用工程化措施来解决,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短期内使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建立我省民生工程项目库,科学编制民生工程中长期规划,逐步拓展民生范围。四是切实强化民生保障。要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的作风,弘扬亲民、惠民、为民、爱民的清风正气,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民生投入,提高民生标准,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来源:红网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