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革命道路
2008-07-30 11:27:39 字号: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从阶级结构上看,农民占全国总人口90%,工人和其它阶级或阶层则占10%;从经济结构上看,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使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解决依靠什么力量,通过什么途径走向社会主义时,所面临的历史矛盾是前所未有的。占全国人口90%的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农民阶级本身与中国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具有散漫性、落后性和保守性,又对民主革命的根本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有时甚至是破坏作用。中国革命的道路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中国未来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依托又是城市中的现代化工业,而不是农村中的小农经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110年的苦难,是中国国家不能独立、人民不能解放、经济不能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革命的前途一定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在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必须充分学习、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允许本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以便最终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奠定经济基础。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弥漫于当时中国社会思想领域中的“全盘西化”、“民粹主义”及中共党内的“左”倾空谈主义等错误思潮则更增加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革命道路的难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用科学理性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中国国情,并把二者正确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实践之中,因而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

  从1919年2月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提出农民和农村问题,到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解决以农民为主力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经历了艰难的实践过程。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在解决中国革命的主力是农民这个问题上的一突出特点就是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强调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

  瞿秋白指出:农民是国民革命的基本力量,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8页),所以,中国革命中,除无产阶级之外,“只有中国农民(及兵士)是革命里最有力最伟大最主要的同盟军,因为只有他们的民权主义的要求,是可以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要求结合的”(《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02页)。但是绝不能无限夸大农民的革命性而陷入民粹主义。瞿秋白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见无产阶级(工人)于革命之中自有欲指导地位之势,而‘民粹派的社会革命党特别注重于农民阶级,他们的主张以革命力之中知识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绝无差异,社会革命党之首领赤尔诺夫常称农民为革命之‘第三力,而向以‘农民政党自负的”。在党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向来是马克思派与民粹派相对”的(《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1),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356页)。所以在中国,农民不能成为革命领导者,因为与无产阶级相比,“农民受了千百余年精神上物质上的剥削,头脑里只有水浒式的‘官逼民反,而没有结合城市劳工为正当的群众组织及群众运动”,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唤起他们的觉悟,解决他们的土地问题,“才有真正的民治运动,才能推翻军阀,解放中国”(《向导》第35期,1923年8月8日)。正是这种理论上的自觉,使瞿秋白在1923年6月所写的《新青年之新宣言》一文中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成为中共历史上最早提出这问题的人,从而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毛泽东无疑被认为是领导中国农民革命走向成功的领袖。他是从长期的农村实地调查研究起步,开始关注农民及农村问题的,这些思想集中在他当时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中国的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农,生活极端贫苦,有革命的迫切要求,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首先指出这一点的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所遇到的问题,如列宁在《两种策略》中所论述的,就是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问题。列宁指出在民主革命中主要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领导,而这个问题不是抽象的,主要是领导农民,离开了农民就无所谓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样,毛泽东也十分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统一关系。他特别批评了那种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同发挥农民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中国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农民革命,主力军是农民,而领导者却是无产阶级。这种观点的基本立场是共产主义的,与民粹主义有本质区别(《日本学者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中央文献出版1989年版,第161页)。正如斯图尔特·施拉姆教授指出的:“尽管农民是一种重要的革命力量,但必须由无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来领导,他们本身不能单独发挥政治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之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本人那里。在这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毛的理论贡献不在于用与它相对立的东西来取替这个基本原则,而在于把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则和他所坚持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最终要依靠乡村的坚定信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了井冈山,深入到农村中发动农民群众,建立了一个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对此共产国际一直持怀疑态度。周恩来同志后来回忆道:“1940年我到共产国际去,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参见《关于“六大”的研究》)。但是历史证明,正是这些接受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使众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胜利地发展为人民共和国。当然,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农民,自然有其与生俱来的弱点,行动比较散漫,目光比较狭窄,因而有一个需要教育和改造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强调对于那些农民成份比例较大的地方党组织,“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因此,毛泽东特别着重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教育党员。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伟大的中国农民战争,如果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之下,就与历史上一切农民战争不同”。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发现,也是中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新发现(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建党70周年作”,《人民日报》1991年6月25日)。无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代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阶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一旦被农民群众所掌握,就不仅仅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还会使农民群众在这个革命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达到对本阶级局限性的超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与民粹主义的本质区别。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素莉

编辑:闵美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