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湖南步履不停。
继“智汇潇湘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招聘活动后,10月1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率队赴北京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向广大学子发出盛情邀请,“只要你来湖南,就一定会找到大放异彩的舞台;只要你是一颗种子,就一定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言语之亲切、迫切、恳切!无疑,这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湖南,渴求人才。同时,也向人才宣告:湖南,值得你来!
求贤,引才触角再“生长”
从9月底起,湖南由省领导带队,分别到上海、北京、西安、武汉、成都、南京六个热门城市进行宣传推介。
根据青年特点、优势产业和多元需求,湖南拿出“掏家底”式的诚意,动员省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知名民营企业,开发归集优质岗位30余万个。
这场“全省总动员”的背后,是湖南对人才的清醒认知。
湖南肩负着“持续用力打造‘三个高地’”,要抢抓机遇、实现跨越,亟须五湖四海的青年人才投身潇湘、创新创造。
随着科技加速迭代和产业深度转型,人才,是创新的种子、创业的火苗、城市活力的根。目前,湖南经济总量达5.32万亿元,正处在经济体量、发展规模和城市能级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进程中,人才是推动全面跃升的核心变量。
因此,从阵容到岗位,从规格到政策,湖南展现出的,不仅是对人才的礼遇,更是锚定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决心决胜于未来的战略自信。
在北京站,近1.5万个岗位,全面覆盖湖南13条优势产业链,22条产业链“龙头”企业提供了超2000个岗位,总体占比超过15%。
在上海站,近1.8万个就业岗位,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等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岗位矩阵”。

10月12日,湖南省“智汇潇湘,才聚湖南”系列引才活动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湘潭市携202个市直事业单位优质岗位参与此次活动,面向优秀学子伸出“橄榄枝”。
而这一场场人才引育,充满着“远见”和“谋略”。
精细博弈。从早期“撒钱+补贴”的粗放玩法,演变成“定点投放+全链条布局+生态搭建”。活动以一场高规格的活动推介大会为核心,同步配套高层座谈交流会、大型现场招聘会、创业政策宣介会,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招引生态系统。
精准聚焦。构建起“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全梯队人才体系,全面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种分层施策的思路,既解决了高端人才短缺的“痛点”,又填补了青年人才储备的“空白”,让人才队伍既有“高峰”引领,也有“高原”支撑。
精确链接。从以往笼统的引才模式,到深入产业链细致梳理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学历结构上,以本科学历需求是绝对主力,硕士和博士需求旺盛,人才的“颗粒度”和“含金量”在不断提升。
“量身定制”,湖南值得你来
最好的引才政策,莫过于让人在湖南遇见更好的自己。
清华学子王智权,在湘创业三年,团队从4人发展到80人,业务遍及全球;同济大学博士盛维天,返湘五载,已成为希迪智驾的技术核心;上海交大校友吴太兵,带领万兴科技扎根长沙,从租赁办公到投资十亿自建园区,2024年营收突破14.4亿元……
这些“归湘故事”,是湖南引才最好的“切片”。
当下,湖南大力度构建“就业友好型省份”,系统梳理发布73条留湘来湘支持政策,覆盖就业、创业、安居等全链条。即将出台的27条高质量充分就业措施更是诚意满满,包括鼓励国企每年新增岗位60%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取消应届生报考事业单位的工龄社保限制等实招硬招。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湖南专门推出了“七个一”举措,从政策、基金、孵化器、导师等7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推出举措以来,全省大学生创办的经营主体新增1.4万个、同比增长44.9%,其中创办企业新增6105家、同比增长38.9%。
从“纳才之道”和“承才之力”,湖南一直在努力。那,湖南还有什么做得不一样呢?看得见年轻人的“闪耀”,也读得懂他们的需求。
刚毕业的学生要“租得起”的好房子,小家庭盼着“买得起”的第一套房,如果工资大半都交了房租,再好的工作也留不住人。
对此,沈晓明书记就直接表示,“低成本已成为决定年轻人流向的重要因素”,并坦言“在中国低成本驱动下的热门城市会在哪里?我相信,会在湖南,会在长沙!”
显然,这份自信背后有很多“后手棋”作为支撑。
在一线城市普遍面临高生活成本压力的大背景下,省会长沙的低房价、良好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便捷的公共服务和交通,在新一线城市中堪称一股“清流”。过去10年,长沙累计净流入人口100万,其中80%是年轻人,是全国年轻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从城市气质的焕新,到人才政策的迭代,再到产业转型与房价的稳健托举。湖南,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执着。所以,这样的湖南,值得来!
从“引才”到“引擎”,还需不断“出招”
人才的落户,为湖南的产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然而,将“引才”的短期成果,转化为驱动长远发展的“引擎”,关键还在于后续的“留才”与“育才”。
必须,对长板再锻。
当前,湖南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了6个万亿级产业和17个千亿级产业。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今年有望跻身湖南第七个万亿产业,为湖南推动产学研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为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倾力打造四大实验室,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为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事业平台。
但作为制造业大省,湖南正经历“腾笼换鸟”的深刻转变,众多产业面临着梯度转移与升级的现实需求。以先进制造业为例,湖南已拥有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但在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切实支撑产业发展需求,湖南必须持续优化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生态。
必须,有短板就补。
譬如,各市州为人才量身打造的事业平台与发展路径,是否足够扎实和开阔?面向未来,湖南能否以更精准的视野和策略,在全球范围锁定并引进顶尖人才?
又如,当前,湖南的人才高度集聚于长沙,多数地市因产业与经济体量所限,面临高端人才承载难题。要构筑一个真正的省级人才高地,绝不能仅靠长沙的“单极引领”,而必须推动各市州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多极支撑”格局。这也是当务之急。
因此,从“引才”到“引擎”,湖南还需不断“出招”。

衡阳市1944景区。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古人云:“思贤若农夫之望岁,求才若旱苗之思雨。”人才之于发展,恰如甘霖之于稼穑,一场及时雨,能润泽一方沃土,换来五谷丰登。
湖南正躬耕于引才育才的沃土,我们翘首以盼,这场发展的甘霖,能早日为三湘大地浇灌出锦绣丰收图景。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章佳树
编辑:黄瑞婷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