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丨让阅读成为通往未来的桥梁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光 编辑:黄瑞婷 2025-04-23 14:36:48
时刻新闻
—分享—

2025年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

这一天,书店橱窗里摆放上各种各样的热门书籍,线上各读书平台也纷纷推出阅读打卡活动。与此同时,学校的礼堂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甚至连社交媒体上的“C位”也被“世界读书日”的相关话题所占据。当我们翻开日历,将这一页定义为“读书日”时,就意味着在喧嚣世界里为精神世界留一块栖息地,让阅读从日常生活的背景音,变成可驻足聆听的主旋律。

阅读,从古至今都为中华民族所大力提倡,是中国人追求智慧与进步的重要途径。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再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一句句名言俗语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遭遇了一些“阅读危机”,人们的阅读习惯遭到各种其他消费文化的挤兑。

图片

在这种背景之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并且呼吁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我国于2006年发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而且从2014年起,将“全民阅读”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对于“全民阅读”这件事,国家十分上心。

读书日的设立,是对快节奏工作生活的“提醒”。当前,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正抢占着大众的注意力,而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也让信息茧房日益加固。因此,“沉浸式”的阅读成了一种稀缺品。当自己投入一本书的阅读之中,其实就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你可以在屈原的《离骚》中感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触摸整个拉丁美洲的时代脉络,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重新审视文明的足迹……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是心灵的一种陶冶,让整个身心暂时脱离了外界环境,进入文字创造的一个广阔天地。所以说,一个读书日就是一个指南针,它告诉我们:在这个飞速运转的时代,更需要留出时间给精神成长的空间——哪怕它“慢”一点。

读书日,传递的是一种仪式感,也是整个社会对阅读价值共同的认知。从地铁中的公益性阅读海报到商场中庭的读书驿站,从街道社区的阅读分享会到企业组织的读书打卡活动,将读书从一种个人行动变成了一项集体活动。通过这样的读书环境,人们阅读的孤独感被消解,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或者打开书本的人,都会感受到有更多人和自己一起前行。尤其在学校教育当中,读书日承载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功能,绘本漂流、阅读分享、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在孩子的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日后必将会形成一个人终身学习的精神之根。

图片

尽管读书日的重要性已然得到了从国家到民众的认可,不过,依然有一些现象需引起关注。如有的商家把读书日包装成图书促销日,只顾销量,却忽略了阅读本身的意义;一些短视频平台弄出了“7天读100本书”的噱头,让阅读变得急功近利;有的up主,在朋友圈频繁晒打卡记录,使阅读成了一种如KPI指标般衡量读书多少的方式,不免有作秀“博眼球”之嫌。其实,读什么,怎么读,有什么用,都是未知数。阅读日的意义,不是强制阅读量指标完成任务式地读书,而是对知识保持敬畏,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在线读书、听书等新式阅读方式的盛行。它们释放了更多阅读的公平、便捷。不过,新技术并没有淡化阅读的意义,反而让更多人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在新技术里体验阅读的快乐。如纪录片用栩栩如生的画面、扣人心弦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知识与智慧;播客凭借着声音,为忙碌工作的人们搭建起了知识补给站;知识类视频于形象且生动的语言之中,让原本复杂知识变得简洁明了。可以说,多样化阅读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利,也让阅读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世界读书日是一面镜子,既能反映社会的精神状态,也能映照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的喧嚣浮躁中,世界读书日的存在,提醒人们从工作生活压力中抽身,让忙碌的心灵放慢脚步,在书里邂逅那些高贵的灵魂,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在书里体味不同的故事,不断拓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此刻,我们不妨拾起书本,让书中蕴含的智慧照亮认识的误区、抚慰内心的焦灼、增强精神的力量,在书香的氤氲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光

编辑:黄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