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这是自2018年我国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订。与2022年版相比,清单事项数量从117项缩减至106项,全国性管理措施从486条减至469条,地方性措施从36条减至20条。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版清单的落地释放出多重信号: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门槛”做“减法” “规范”做加法
此次清单修订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的动态平衡原则,既通过“减法”释放市场活力,又通过“加法”筑牢安全底线。“有收有放”的调整既为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留出空间,又避免了无序扩张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此次清单调整以“减法”为企业降低门槛、减负松绑。一批全国性措施直接删除,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企业进入市场的行政成本显著降低;一批全国性措施部分放开,如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等管理措施,企业得以轻装上阵,进一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一批地方性措施取消,取消有关地方设立的船舶设计修造、酒类生产经营、权益类大宗商品交易等管理措施,实施全国统一的准入方式,有利于企业在公平、透明的规则下开展经营活动。
同时,对新兴领域、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更加严格、规范。如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等纳入清单,完善了低空经济领域的监管举措;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违法使用“期货公司”字样,强化了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
“非禁即入”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核心的要求,但“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仍有存在。此次三部门联合公布清单的同时,还将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直指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顽疾,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
从“碎片化” 到 “一盘棋”
2025年版清单首次全面实践“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完善市场准入事项实施要求、完善与其他准入规定衔接要求、完善市场准入规范化便利化要求,推动市场准入体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
此次清单明确产业、投资、互联网、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各类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全部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有效避免以往“政出多门”的乱象。与此同时,清单也为地方改革创新预留了空间,如完善特定区域放宽准入制度安排,明确依法在特定区域调整或暂停实施市场准入管理措施的,负面清单与之直接衔接,支持地方先行先试。
这种原则统一、保持弹性的政策设计,既维护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根基,又支持了区域差异化探索。
以稳定 振信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像一把 “公平秤”,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透明的规则下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清单也是企业“指南针”,为其划清可行边界、明确禁入领域、指引合规方向,透明化的制度环境,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预期锚点,从而让企业得以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未来,改革的深化仍需在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执行监督,确保“纸面清单”转化为“实践红利”,避免“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偏差;另一方面要积极响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聚焦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建立更具弹性的准入管理模式,让企业进入更多领域、收获更大商机。
唯有如此,才能让市场“越放越活”,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雅南
编辑:黄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