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标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天材,就地利”……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强调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中国共产党在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集中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和举措,强调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面,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和举措包括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和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同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六项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和“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形成“八个坚持”。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除了上述重要节点的集中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场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有论述。譬如,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要对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以便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全面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
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系列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和开展的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一些地区曾有过惨痛的教训。譬如,敦煌古城为河西走廊的沙漠化所毁。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的衰落系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所致。古今中外的教训发人深省。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昭示着未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工业文明以来的西式现代化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使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将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建立健全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使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这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支撑。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增绿就是增优势。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增厚“绿色家底”。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只有依靠制度和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着眼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这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力量。“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要把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倡议。“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绿色根基。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效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靳呈伟
编辑:刘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