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丽
伴随世界百年巨变加速演进,体育文化日益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大力提升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体育文化“走出去”,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繁荣中国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体育竞技、体育成绩,更要充分发挥体育精神对“三观”、家国情怀、顽强意志等方面的塑造功能,让体育运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体育文化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厚植中华体育文化“根脉”。树立体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传播一体化思维,积极举办武术、太极、龙舟、围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鲜明的体育节庆、赛事活动,开发相关体育产品。坚守社会主义体育文化“魂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体育文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要将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健康需求、精神需求等渗透到体育文化建设中,通过配置体育设备、改善体育环境、增设体育场馆、加强体育指导等措施满足人民的多元体育需求,保证人民群众享有体育发展成果的普及性、广泛性、公平性。
参与构建国际体育文化秩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体育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窗口,是一种“通行世界的语言”。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等国内举行的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直接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此次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又取得辉煌成绩。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上,中国将通过更积极主动的体育实践,在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体现大国担当。参与完善国际体育文化运维机制。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和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项目多数由西方国家发明,我国应在资源配置、制度安排等方面积极探索,会同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体育事务、持续提出全球体育治理变革主张,共同推进国际体育向公平、公开、公正方向发展。推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合作。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坚持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包容,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将体育打造为加强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必将更好发挥体育在促进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中的作用。
创新体育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持续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丰富中国体育展现形式、焕发体育文化时代活力、提升体育文化传播效率;贯通部分零散分布的体育文化资产,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国体育文化元素、特色、标识进行再加工,关联形成体育文化数据库,创造新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大力支持跨国体育产品生产企业、跨国体育赛事、跨国体育培训机构等发展,开发整合体育文化商业资源,实现多方协同发力助推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打造国际传播旗舰媒体。体育文化传播强国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强势体育媒体,受文化偏差和信息茧房效应影响,中国体育文化媒体传播在国外每每受阻。为此,应集中优势力量,建设一批既具新型传媒手段又熟知中国和世界体育文化,同时有国际公信力的体育传媒,做好体育文化外宣工作,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塑造健康中国形象。完善传播能力建设制度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体育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战略规划,建立健全科学标准,出台支持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体育文化尤其是数字化体育领域的监管力度,积极宣传推广健康体育文化内容,及时发现并阻断低俗体育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新湖南
作者:文丽丽
编辑:朱婷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