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网络舆情特征与引导

来源: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作者:郑茜 编辑:邓蔚琴 2022-07-07 17:57:21
时刻新闻
—分享—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确保师生员工身心健康。但疫情防控涉及校园管理诸多方面,如封闭式管理、线上教学、用餐规定、健康打卡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带来不便。疫情管理期间各项事务叠加,极易引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不便利的集体“吐槽”,爆发网络舆情。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具三个明显特征。一是网络舆情的易发性。校园疫情防控关系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诱发网络舆情;学生在校封闭期间,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明显增加,更容易将积聚内心的不良情绪、心理困惑,借助网络渠道进行表达、转发或评论。二是群体心理的共鸣性。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建立起特定的网络社群,不局限于本校范围,也不局限于学生身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环境下,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自身生活的不便捷,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相似的经历引发了群体共鸣,学生感同身受,强化了网络舆情的社会支持和关注。三是新媒体的强传播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中,微博、微信、抖音、B站、知乎等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平台是高校学生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设置议程、发起超话、跟帖转发、二次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疫情防控中的不满情绪,并通过网络大V、意见领袖、网络围观、推上热搜等途径保持话题热度,形成网络声音合力,助推舆情大面积传播。

从学生“吐槽”点来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对校园生活不便利的不满,比如无法正常收快递、外卖,不允许堂食,没有地方理发等;二是对校园管控政策不理解,认为封校只封了学生,教职工和后勤、物业等人员可以出入校园,实施了师生区别化的管控措施;三是借助疫情防控宣泄其他负面情绪,如热水供应不足、网络效果差、维修服务不及时等,这些与疫情防控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但在特定环境下被学生当作反映诉求和情绪宣泄口,引发网络关注。

在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出现网络舆情里,大学生们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诉求是反对某些过度防控和“一刀切”管理的方法和举措,而不是反对整个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只有正确地区分合理的防疫举措和过度的防疫做法,辨别出舆情中大学生的核心表达,才能有效地沟通和疏导,从而化解舆情。

一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心智未完全成熟,在疫情反复形势下,学生情绪易波动,加之长时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中,容易造成情绪郁结。高校管理者应通过心理沙龙、谈心谈话、心理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开展户外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愉悦身心,消除负面网络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切断滋生网络舆情的心理土壤。

二要回应合理诉求和安抚不良情绪双管齐下。高校应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及时预警,并通过舆情研判,避免舆情扩散和产生次生舆情。回应诉求不代表退让,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懈,要仔细分辨学生诉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沟通。对于合理的建议要肯定和采纳,对于情绪表达要安抚与疏导,对于错误的观点要及时批评与指正。要畅通学生意见表达渠道,引导学生通过有效方式表达自身合理诉求。如果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形式反映问题,最终的结果只有将问题摆上网络,通过网络舆情渲染达到表达诉求的目的。

三是弘扬战“疫”正能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运用互联网+思维,用好用活战“疫”这一鲜活题材,主动设置话题,用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主流价值主导网络空间,消减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疫情防控和个人权利自由的关系,树立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形成良好的个人网络言行和道德规范。积极发挥网络评论员作用,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政作品,将校园网络空间打造成宣扬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舆论高地。

来源: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作者:郑茜

编辑:邓蔚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