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考察。长江、金沙江、岷江在宜宾市主城区交汇,形成了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长江自此始称“长江”。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江口考察时谆谆嘱托,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总书记的这句话里,三次提到“上游”,上游意识、上游责任、上游担当,这是对长江上游各省区市的共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再来这里看看。”当前全球风险挑战上升,叠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绝不能重回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一时一地发展的老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6年多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共抓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还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2021年,四川成为西部第一个GDP超过5万亿元省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7%,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经济总量已接近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之下,中国保持着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才能守护好这一中华文明的摇篮。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再惊天下”:青铜顶尊人像、大型青铜面具、黄金树叶等,昭示着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几乎同一时间,在长江下游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成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的实物见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推进。
长江加速释放着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光,展示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江文化魅力将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一定能守护好长江,一定能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
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立彬
编辑:周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