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治水规律的深刻揭示与科学把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莫夏倩 2021-11-12 09:23:50
时刻新闻
—分享—

核心阅读

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更加注重理念引领、建章立制、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治理成效显著,充分彰显我们党对治水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决策部署。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蕴含着对治水规律的深刻揭示与科学把握,有力推动新时代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取得新进展。

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关乎国家发展全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类文明几乎都起源于大江大河,沿河流繁衍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大江大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代黄河流域的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变迁有关。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好我们生存发展的生态根基。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大江大河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至今仍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份,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黄河流域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又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2018年底,黄河流域省份人口约占全国的30.3%,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6.5%。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通过点上的实质性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性推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举措。大江大河拥有庞大的河湖水系,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功能,是珍贵的生物基因宝库,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流域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涵盖许多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长江流域还分布着众多国家级生态环境敏感区,建立了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着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地区有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和最年轻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有助于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切实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新时代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的主要做法及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更加注重理念引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并对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推进大江大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更加重视建章立制。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我国首部全国性流域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加快黄河保护立法进程。指导沿江、沿河省份编制印发“三线一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和准入清单管控。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巩固现有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成果,推动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体系、黄河全流域试点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黄河禁渔期制度,开展禁渔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有效保护流域生态和渔业资源,为提升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系统质量、服务功能和稳定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加突出统筹推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坚持统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等要素,系统谋划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工作,着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建设,持续提升江河湖海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力争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紧盯《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开展劣Ⅴ类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三磷”企业(矿、库)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有序推进黄河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四项任务;谋划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重大工程。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治理黄河源头废弃矿山,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水源涵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长江流域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面消劣,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的水质标准,水环境呈逐年改善、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的经验启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带来了深刻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加强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新时代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有机结合,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产生巨大的耦合力,显著提升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效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好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理。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突出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精准治理重在精确问诊、靶向治疗,做到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对象精准、区位精准、措施精准。科学治理重在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建立科学研究与管理决策深度融合、科学研究与治理工程方案协调推进的攻关机制,着力解决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依法治理重在敬畏法律,不断完善环境立法,强化环境执法,加强环境司法,运用好法律武器保护治理大江大河生态环境。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必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同时,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让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长久安澜。

(执笔:钱勇)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2日 09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莫夏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