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末、庚子之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人们的身心和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面对病魔,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共同战“疫”。
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失去了很多:生命、健康、财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大爱、责任、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切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突出“三方面教育”,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认清肩上的重任,助其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这次阻击疫情过程中,无论是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坚守在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甚至是足不出户的普通群众,无不体现出诚挚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的爱国之情。紧要关头,各路勇者挺身而出,与病魔展开激烈斗争。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带队奔赴武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国士的担当。医护工作者们与时间赛跑,日夜奋战,铸就了战“疫”前线的坚强堡垒。如果说专业的人在一线为专业的事而操劳,那么非专业的人们也从未袖手旁观。无数企业和个人纷纷献出爱心,努力做着他们觉得“不足挂齿”而又令人动容的事情,用他们的温情和行动冲散了一切恐慌和焦虑的阴霾。除了这些战“疫”前线的“最美逆行者”和战“疫”后方的坚强“战士”,全国人民响应号召,“宅”在家里为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必将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爱国主义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事实再次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广大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他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给青年学子们提出的第一点希望就是要爱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因此,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位同学心中落地生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培养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虽然这次疫情使我们少了春节祥和的气氛,但是却再次激发了全国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殷殷之情系同胞,拳拳之心为祖国。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凝聚起了阻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经风霜、历经磨难而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种意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和强化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炙热情感,并把这份情感转化为推动国家深层次发展的内生动力。可以说,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是人们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共同心理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才能深刻体会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进而在行动上真正做到忠实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复兴中华的重任,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国家民族的历史、正视国家发展现实并积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将这种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不断提升自我,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他们自觉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关键。我们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有重视整体利益、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这场阻击新冠肺炎的严峻斗争中,不管是忧国忧民的大国脊梁、勇挑重担的白衣战士,还是坚守岗位的基层党员干部、加班加点履职尽责的普通工人,他们一个个坚定的身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教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要引导学生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他们筑牢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在这次战“疫”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坚挺的中国脊梁、感受到了国家的成长和民族的团结,而且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为阻击疫情,我们在短时间内建设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全国各地抽调医疗队驰援湖北、驰援武汉。此外,武汉还建立了多家方舱医院。所有这些,都完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不仅能够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近年来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模糊认知,要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教育,引导他们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理性看待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使他们从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筑牢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
二、突出责任意识教育,培育使命担当与纪律自觉
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无论是医生、军人还是普通志愿者,都毫无保留地将满腔热血挥洒疆场,把战胜病魔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90”后也已经接过长辈们手中的接力棒,不畏风险,奋战在阻击疫情的不同岗位。这一切的一切,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
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严于律己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都是靠这种可贵的政治品格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需要我们牢记使命,勇敢并自觉承担起对党和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以新的实践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责任、担当、自律是决定他们人生价值的最大砝码,也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和纪律意识,让他们时刻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尽心尽力、实干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人生辉煌。
第一,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奋斗目标的统一。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且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总开关”,是一个人政治觉悟、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点燃激情,激发才智,鼓舞人们勇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青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信念的黄金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树立何种理想信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将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对青年学生而言,如果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做支撑,那么他们不仅难以在时代洪流中成为砥柱新人,而且有可能会被时代洪流淘汰。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激情和执着,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转化为担当和行动的自觉,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与此同时,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归根到底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和实践之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新时代的历史重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积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立为国为民服务之志,脚踏实地,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以此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第二,要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提升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作为依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向来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正是依靠严明的纪律,我们党才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纪律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离开纪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无从谈起。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大力加强纪律建设、严守党的纪律,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纯洁。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法治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稳定器。而法治的实现,则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全民守法便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当守法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信仰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得到有效推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当前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全民遵纪守法对于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把纪律和法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切实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引导他们从纪律和法治的角度理性看待特殊时期的防控举措,自觉配合各项防控工作,例如隔离观察、不出门、不聚集、配合体温检测、出门戴好口罩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早日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要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富于发明创造的民族,正是依靠创新创造,我们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同样要依靠创新创造,我们才能成就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处这一时期的群体比其他任何群体对新事物的敏感度、接受度都要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提高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已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是否成功,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迎接时代挑战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演绎人生精彩。
三、突出身心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身心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拥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身心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第一,要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健康是人们成就一切的基础,是实现幸福人生最佳境界的基本前提。但是,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节奏和日益繁重的生活压力,人们往往将健康抛之脑后,最终离健康越来越远,甚至有人因透支健康而“壮志未酬身先死”。由此可见,引导人们树立较强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对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大学时期不仅是增长知识的阶段,而且是练就健康身心的阶段。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甚至因为年轻而肆意挥霍着健康。因此,高校要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加强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他们管理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提高身体素质。行为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健康行为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是人们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健康行为是他们顺利度过大学时光、努力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健康行为并不乐观,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吞噬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反映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因此,高校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一方面,要积极开设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健康知识,在此基础上养成相应的健康行为。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合理安排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健康教育模式、优化健康教育师资配比、完善健康教育内容,真正把健康教育变成一种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全身心融入到健康锻炼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第三,要锻造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心理素质。心理韧性是人们对逆境、创伤或威胁等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心理韧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没有良好的心理韧性,再崇高的人生理想也将难以实现。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各种问题,对他们而言,积极的心理韧性特质是丰富知识、调节情绪、增进人际交往、主动适应社会的基础,是自身成长和人格完善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创造和维持主观幸福感的能力,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人生逆境,主动承担责任,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为干事创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育人职能,是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必要举措。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通过身心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使他们不仅能在风和日丽中驰骋,而且能在风雨交加时奋进。
(作者分别系: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紫春 付海莲 许亚男
编辑:莫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