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彰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优越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代表,我国经济体系开始布局、经济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0多年,我国经济体系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围绕大项目进行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起一个产业、一片区域甚至一座城市。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造业生产体系日益完备,工业体系门类日益齐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也应看到,我国产业门类虽然齐全,但水平不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产业和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这些重要论述,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顺应科技进步的潮流、国际分工的调整、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其发展变化主要体现为补齐供给短板,不断提高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能力。为此,应坚持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做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并重,依托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金融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我国以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特别是我国在5G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5G到物联网,再到汽车自动驾驶、万物互联,可以预见,新产品、新技术会加速产业化,释放日益强劲的带动力,拓展更多未知空间、生成更多崭新业态,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生机勃勃的部分。
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协调,既包括产业之间、区域之间、要素之间的协调,又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还包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呈现“并联式”特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注重平衡、协调,通过“补短板”、做加法释放“长板”潜力,进一步发挥发达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有效激发后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产业、尚未有效利用的资源要素的后发优势和潜能,形成经济体系内部的协调机制。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避免资源要素“脱实向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引领和“硬约束”,又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发展机遇和动力,推动自然资本不断增值。为此,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放的、与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我们会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同样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的开放经济体系,是内外联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经济体系。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开放才能使经济体系走向现代化。建设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着眼于共建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不断把“蛋糕”做大。要着眼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此,要坚持就业优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幅度提升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的同时,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进一步彰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优越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巨大优越性。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彰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优越性。
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优势。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促进公平和效率相统一。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劳动关系和谐,促进公平和效率相统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大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有利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从而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作者:宋光茂 韩保江 单位:人民日报社、中共中央党校)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宋光茂 韩保江
编辑:莫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