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 这个词出现了203次,“发展”出现了232次,“建设”出现165次……这些高频词是这个报告的鲜明特色,表明了新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报告还明确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今年来,浏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刀刃向内”的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事项办理信息化、公共服务集成化、日常监管制度化的“四化”建设,全力推动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只进一张门、只上一张网、只拨一个号”,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十九大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努力实现“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帮代办”的便民目标,最大限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高效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
打破思想壁垒。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行政化”,部门与部门之间,界限分明,壁垒森严,人民群众办事要跑很多部门,很不方便。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尤其是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客观就是把分割的碎片化的权力,集中到一起,进行流程再造,形成一个标准化办事模式,还原一个高效政府。浏阳市委、市政府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增强了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将改革推向深入。
打破数据壁垒。过去较长时期,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严重制约了政府效能的提升,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浏阳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拆除“隔离墙”,通过建设以“一网一端一库一档”为主体的“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努力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让企业和群众打个电话或点下鼠标就能办好事。至今为止,浏阳已有24个部门257事项可网上预审,23个部门200事项可在线申办。
打破部门壁垒。过去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不少事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成本。如涉及到建设投资领域审批、土地交易等复杂事项,群众不但要跑多个部门单位,甚至到了相关部门单位还要找多个科室签字盖章。为此,浏阳市委、市政府以群众需要为导向,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提供一套无缝隙的服务而不是碎片化的服务,努力构建整体政府。近年来,浏阳推动的国地财合署办公、不动产统一登记、建设投资审批制度、赋权强园等改革,通过并联审批联合办公的方式,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政府提效。今年以来,浏阳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民之家的基础上,升级实体办事大厅,将市民之家分成人社、公安、不动产(含二手房交易)、公用事业、商事、国地财、项目建设、中介服务、其他综合等九个功能专区,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三到位”,目前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有36家,可办理事项621项,其中597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进一张门,办所有事”。同时逐步整合民生热线,将老百姓和企业找政府的相关热线全部归集到“12345”市民热线,老百姓“只拨一个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打破层级壁垒。人民群众和企业对改什么、如何改、成效如何最有发言权。为了让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更强,浏阳市努力探索“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帮代办”的便民之举。一是以简政放权为契机,实现就近能办。在总结大瑶等镇赋权的试点经验基础上,依法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惠及民生的28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实施,实现“个人办事不出乡”;在分别向经开区、高新区下放市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4项、154项的基础上,再次向园区下放其迫切需要且涉及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6项权限,实现“园区办事不出厂”;总结提升淮川街道365预约、宅预约、朝阳社区“岗岗通”等经验做法,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帮代办服务制度,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证件快递免费送达,减少群众企业办证费用。二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就近能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进社区、进商区、进厂区,目前浏阳自主开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派送至通程、大润发等大型超市,朝阳社区、城西社区等城市社区,蓝思科技等大型生产厂区,群众在购物时、休闲时就能把政务服务事项办成、办好。三是以互联网+政务为契机,实现全城通办。通过建设以“一网一端一库一档”为主体的“一网通办”服务平台,实现事项全程网办。四是深化帮代办制度,实现帮代办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提高帮办效率,推进干部帮办。
(作者系浏阳市编办主任)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
作者:张之俭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