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艰苦、枯燥的工作,需要有志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耐力,更要具备“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和抱负。目前有些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是学术研究道路上需要追求的一种心态和境界。
“耐得住寂寞”就是要以超脱的心态和沉稳的定力去克服浮躁的心理、抵御外界的诱惑,舍弃名利获取坚守;“坐得住冷板凳”就是要“十年如一日”般长期坚持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去专心把研究工作做实、做细、做透。走好“硕士→博士”这条学术研究道路是需要在脑力和体力、甚至心理上都要付出艰辛并保持执着的。
正是因为这份艰辛与执着实属难得,很多人便望而却步于这条崇高而未必能短时间收获名利的道路。虽然时下的考研大军队伍壮大,但是真正想通过考取硕士、博士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人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其中不乏或是为了缓冲眼前就业的压力,或是为了寻求进入高校研究院所的捷径以获得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或是为日后工作的晋升而积攒学历砝码等等。
当今国家和社会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已深刻意识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逐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政策和现实层面给予了其应有的重视与褒扬。教育领域对硕士、博士的培养要求和质量标准也进行了重新考量。我们相信,在“硕士→博士”学术研究道路上,随着制度与环境的不断优化,现实中的“寂寞和冷板凳”景象终将会被改变。
首先,应制定科学且合理的学术研究激励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活力、盘活学术研究人力资源。国家和社会各层面要在经费支持、激励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从国际经验角度来说,英国为了帮助研究生进入研究职业并取得较好的发展,专门发布了《卓越与机遇:21世纪的科学和创新政策》白皮书,增加对研究生的资助,提高并延长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收入和资助等,鼓励其坚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其次,应建立科学且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机制,营造扎实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学术评价应摒弃单一的量化标准,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效应和创新程度;避免“短视症”和“近视症”,做到评价的长期性与及时性相结合、体制内的评价与体制外的评价相结合等。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条件环境可能会不断改进,但是还需要自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实学术研究的道路,才可能取得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作者:尚琳琳,系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