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社会效益作为文艺创作的自觉追求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4-10-17 14:31:0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他同时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番讲话,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道明了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在顶层设计和社会响应之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艺事业再攀高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一个包容各类文艺作品、海纳各种创作形式的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只有文艺创作不断显现出生命力,文化市场才能充满发展的活力。搞反了这一对因果关系,文艺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等于是切断了文艺创作真正生命力的来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事业的根本方向。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偏差,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就会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以及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就会产生,而妨害了文艺创作的生命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

  文艺创作要想有成就、出精品,就应该既遵守创作规律,又遵守市场规律,在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中找到平衡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必须在创作上沉得住气、留得住风骨、守得住底线。创作和传播的过程是作者和受众一同体验艺术审美、情感抒发、心灵震撼、思想启迪、道德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支撑,也需要理解和消化的周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赢得历史的掌声。

  市场规律同样要求文艺创作的高质量。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而永恒价值才能在市场中体现出最佳经济效益。无论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还是爆冷搞怪、无病呻吟,都违背了市场规律,也不可能具有竞争力。2009年,电视剧《金婚》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仅仅第一集剧本,编剧王宛平就先后改写了13稿,对品质精益求精,而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首轮播出就赚了超过50%的利润,复播利润更加可观。相反地,电视剧《潜伏》火了以后,相同题材甚至雷同剧情的谍战剧充斥荧幕,瞬间造成市场过度饱和,这其中仓促上马、粗制滥造的项目必然遭受了亏损失败。

  市场经济大潮是时代底色,也可以成为文艺创作的“话题库”。坚持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和正确方向,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文艺创作就不但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准心、不迷失方向,而且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命题,铸造时代灵魂。入选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浪潮中,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民族荣誉激发创业勇气、用社会责任寄托奋斗梦想的故事,通过对青春年华的缅怀和对创业之路的追忆,艺术地传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主人公的创业之路,折射出了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走过的艰苦历程,他们的梦想、奋斗、辛酸,与当代中国人民最朴实、最平凡的个人生活有着血脉相通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情感上与观众形成共鸣,在经验上与观众达成互动,在价值理想上与观众形成统一。这是作品争取观众、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自觉追求。

  国运兴,则文运兴。优秀的文艺作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标识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当代中国,正奋力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蕴含着无限的生活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这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也是文艺发展的难得机遇。不媚俗、不唯利、不负时代托付,传递真善美,传播希望和梦想,当代文艺工作者理应以此共勉。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