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群众工作的典范”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闵美颖 2014-10-15 10:46:54
时刻新闻
—分享—

  

   罗荣桓元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创始人之一。罗荣桓在长期的政治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众工作风格,他创造的《群众工作七部曲》和在山东抗战时期提出的“争、插、挤、打、统、反”六字方针,为山东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政治工作“巨匠”,“群众工作的典范”。

 

  关心爱护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和长征途中,罗荣桓作为一名政治工作领导,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1935年8月进入雪山草地后,寒冷饥饿困扰着战士们。夜晚,罗荣桓和战士们就地宿营,一块儿讲故事、说笑话,有条件时还一块儿下象棋、唱歌。他把战士们就地为他搭建的草窝让给了伤病员过夜,把难得的一碗野菜汤留给掉队的病号吃。他的细心、真诚关心,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从井冈山斗争至长征胜利,部队越战越勇。

  1945年,山东的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正如火如荼。罗荣桓因长期劳累导致尿血症加重,住在莒南县筵宾区下河村的滕东余家中养病。工作人员在村东的河里摸到了一只甲鱼,大家非常高兴地说把甲鱼炖了汤给罗政委滋补身体,但当勤务员把炖好的甲鱼汤端给罗荣桓时,罗荣桓却送给房东得了重病的老娘吃。老人非常激动,说:“这可使不得,你喝了养好病,好去打鬼子,我喝了不中用啊!”罗荣桓动情地对老大娘说:“老姐姐,你一定要喝,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老人拗不过罗荣桓,把甲鱼汤喝了。不久老大娘的病慢慢地好了,逢人便夸她的命是罗政委救来的,八路军对咱老百姓就是好!民心是杆秤。这一碗甲鱼汤看上去是件小事,却体现了罗荣桓时刻把群众的需要记挂在心里,把关乎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山东为什么会出现踊跃参战支前的局面。正如他曾经告诫的,“你们看到了吧!同志们,群众工作做好了,老乡就亲近我们,支持我们,我们才有靠山啊。”

  密切联系群众,做群众的知心人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每到一个地方,罗荣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基层,到群众家里访贫问苦,掌握群众工作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

  当年八路军115师刚进山东,老百姓并不相信八路军,因为当时老百姓经历了多年的军阀混战,再加上日军时常冒充八路军干些伤民害民的坏事,所以见着穿军装的就跑。罗荣桓便组织干部下基层,访百姓,听民声,采取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政策,让百姓明白来山东的八路军部队与土匪、军阀完全不同,是“井冈山的红军、平型关的罗主任”。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为响应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号召,罗荣桓在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第七师二十团九连开展了士兵“诉苦运动”。他们结合土改教育,选择了苦大仇深的战士房天静、任纪贞和被俘后参军的“解放战士”罗玉祥,向大家诉说入伍前所受的苦难。然后分班讨论,引导大家都来“倒苦水”“挖苦根”。战士们一面诉苦,一面和蒋介石算老账。“解放战士”也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纷纷检查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当兵时“不知本,忘了本,忘了祖宗父母所受的苦,忘了天下穷人的苦”,表示一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3纵队士兵“诉苦运动”唤起战士们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为解放而战、为人民而战的高昂士气。这一有效的教育形式立即被党中央在全军总结推广。

  建国后,罗荣桓依然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始终和群众打成一遍。他时常教育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群众上门来请示或汇报工作、或找他解决问题都不能“挡驾”,都要热情接待好,并协助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在他家门口,更多的是自行车。作家白刃曾写诗专门称赞此事:“革命友谊重山河,首长关怀暖心窝。帅府门前客不断,单车倒比汽车多。”

  耐心说服,春风化雨,做群众的引路人

  罗荣桓做群众工作,从不以权压人。他在连队当党代表时候,就规定不准打骂士兵。他常常说:“响鼓不用重捶,做群众思想工作要让干部和士兵听了你的话后,能自觉地把你的话当作命令一样去执行,那才算做通工作了。”在红军早期建设中,有些军官认为打骂士兵是带兵之必需,“三句好话不如一个巴掌”“马鞭子下面出好兵”。为此,罗荣桓重点从解决打骂士兵和枪毙逃兵的问题入手。1928年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罗荣桓驻扎在永新,一位解放过来的战士,因为天太冷,置班长的劝阻于不顾,执意从老乡家偷了一捆柴用来取暖,班长狠狠打了那个战士一个耳光。第二天罗荣桓下基层听到此事,急忙把这位班长找来,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当战士,有了错,班长打你,你心里好受吗?”他说:“靠拳头来代替教育,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志们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反复向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明白为什么错了。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口服不如心服,只有心服了,才能自觉遵守纪律。”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群众的领跑人

  “荣誉军人代表大会”是罗荣桓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成功典范。1948年,大量伤病员从前方下来,把后方各医院都挤满了。有些伤病员居功自傲,不守纪律。主要表现在:下馆子不给钱或少给钱,看戏看电影不买票,打骂医护人员,还有的包庇地主,干扰土改,甚至发生聚众闹事和抢劫银行的恶性事件,影响十分恶劣。

  罗荣桓亲自召集有关部门一起开会研究解决的办法。讨论中,有人认为,闹事的是轻伤员,主张突击治疗,让他们早回前方;有人提出各医院加强警卫,严禁伤员离院上街;有人建议严厉处分带头闹事的人。罗荣桓觉得大家都把伤病员当成了包袱来看待。他认为:解决伤病员闹事的问题,应该从积极方面入手,以正面教育为主,在短期内召开一次伤病人员代表大会。这是第一个创造点,很快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并当即成立代表大会筹备小组。

  第二个创造点是更改大会名称。要开会,首先就必须有一个会议名称,大会筹备小组提议定名为“伤病员代表大会”。罗荣桓觉得不妥,因为这些伤员有的是军人,有的是游击队员,还有的是民兵,不管是负伤的、病残的,都是为了革命,都是荣誉军人,于是将会议名称改成了“荣誉军人代表大会”,这个名字给人感觉就是能来参加会议是一种荣誉。

  第三个创造点是选定代表人选。最初,筹备小组确定的是以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为主的伤病员为代表,罗荣桓改成以调皮捣蛋和爱闹事的伤病员为主,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不能超过三分之一。理由是,找先进人物来开会,代表不了闹事的伤兵,回去以后作用不大,找带头闹事的人当代表,他们的思想转变了,回去就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代表中不少人憋着一肚子气,有的还准备了一大堆要求,如不答应就要联合起来大闹一番。但当这些代表到达哈尔滨车站时,没想到月台上敲锣打鼓,到处是欢迎他们的红绿标语,欢迎人群喊着口号,女学生给他们戴大红花,把他们当成英雄来迎接。到了招待所,接待人员热情地为他们端茶送水,医生护士细心地为他们换药治疗,吃的是细粮,四菜一汤……这一切使他们很感动,有气的伤病员气消了一半,想大闹的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了。这又是此次大会第四个创造点----热烈的欢迎方式。

  第五个创造点是,请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大会分别请了在红军时期失去一条腿的后勤副司令员钟赤兵,在井冈山保卫战中打瘸了腿的何长工和抗战时期负伤致残的另外几位干部来“现身说法”。刚开始代表们还准备提各种意见,后来纷纷反思自己的言行,许多战士表示回去后要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争取早日上前线。罗荣桓在会上因势利导地说:“荣誉军人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在前方英勇杀敌光荣负了伤,但千万不要忘本,不要干扰群众生活,不要站到地主方面去。要给农民撑腰,为翻身贫苦大众说话……虽然身体残废了,但思想上没有残废,分配到后方工作,要学会一套新的本领,继续为人民立功。”罗荣桓的讲话说到了代表们的心坎上,赢得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来源:新湘评论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