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宗林:发展职业教育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宗林 编辑:闵美颖 2014-01-25 11:21:42
时刻新闻
—分享—

  推进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保供给、促增收、转方式,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着力放大科技强农效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农业比较效益持续偏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着力培育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群体,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把握农业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这些新型主体的发展,又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把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中心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农业产业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相对接,加快培育一支多层次、多领域、高水平的农业劳动力大军。同时,要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的“加油站”,定期组织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并对部分骨干农技人员进行专业学历教育,使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农业职业院校能力建设。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能力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质量。农业职业院校要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纳入培养目标体系。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优势,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要求,加强与教育部门工作的对接,在人才需求预测、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完善等方面为教育部门和广大农业职业院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充分盘活农业系统各类资源,为涉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帮助。加强与农业院校的沟通协调和协作,鼓励一线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农业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深入农业院校课堂,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结合度。

  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对种田农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鼓励他们以半农半读形式,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收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对农业大户及其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研究制定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准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健全和推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凝聚农业职业教育工作合力。农业职业教育是一项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各级应将其纳入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发挥现有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起政策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加大资金投入,将农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等。

  (作者系省农业厅厅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宗林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