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加强道德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成国 编辑:闵美颖 2014-01-22 15:27:17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今社会是一个个性发展的社会,是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人的价值包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道德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实现人的价值,最佳目的就是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来实现社会价值。社会道德建设要尊重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个体性、价值的多维性和价值的时效性。新型的道德准则应该是促进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道德建设要与物质利益相统一

  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利益关系的管理。利益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管理中应处理好利益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将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既肯定物质利益对人生的基础意义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又要加强道德的警示、规范和提升作用。所以社会道德建设要密切关注物质利益,如果社会道德抛开物质利益,只能是空洞的教条、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个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多样的,所以社会道德建设应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但由于不同的利益群体过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针对每个利益群体制定一个道德规范。针对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建立三个层次的道德规范:高蹈道德、常规道德和底线伦理。高蹈道德是人们追求高尚的一种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常规道德是人们所应遵守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底线伦理是人们享有自由的最低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公德建设要以人格建设为核心

  公德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权利的统一,是以自律和舆论监督为基础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律。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人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道德的他律阶段、道德的自律阶段、道德价值目标的形成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来看,道德价值目标的形成是公德建设追求的目标。在道德价值目标形成阶段,是公民道德人格形成时期,将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把义务与良心统一起来,人格逐步走向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是逐步形成和完善道德人格。所以,公德建设应以人格建设为核心。

  人格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健康的人格可以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统一协调起来,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个人品德培育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只有在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道德人格体现了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自律的意识与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不能内化为人的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只有形成了健康的道德人格,公德规范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遵行,公德建设才能超越“熟人道德”的传统道德建设的误区。同时,以人格建设为核心的公德建设要避免重规范轻人格的做法,注重道德人格的培养,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康的道德人格。

  职业道德建设应以官德和师德为重点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既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众多的职业道德中,官德和师德尤为重要。

  官德是官员的职业道德,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政治道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社会示范的作用。古人云:“官德彰则民风淳,官德毁则世风降。”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和官德的好坏更是左右着整个社会风气与社会道德的高低。邓小平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毛泽东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官德建设要克服重小义而失大道,就是说官德的评价标准不应简单地看是否为本单位、本地区谋利造福,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不是官德的最高价值追求。如果仅仅简单地将此作为官德的最高价值追求的话,就会出现为了追求本单位、本地区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官德建设的价值追求应是在符合和保障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造福一方百姓。

  官德建设要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上做到任人唯贤,避免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真正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上要特别注意跑官要官之人,因跑官要官本身就说明道德修养不够,官德存在问题。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具有楷模示范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德”为师之本,师德是教师的精髓,有人将其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

  在师德建设上,有人将教师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师、具有社会道德觉悟的教师、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和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在这四个层次中,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师是每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具有社会道德觉悟的教师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素质;而对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应加强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具有社会道德觉悟的教师;对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应清出教师队伍。

  师德建设上要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性格培养、陶冶情操、心灵塑造有机结合,做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个人品德建设要加强心理健康建设

  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因素构成,影响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遵循与遵守,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与根本。个人品德的形成是靠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育,由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的。德育学者研究提出,人的思想乃至行为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心理出现了障碍,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甚至发生疾病的表现。可见,个人品德建设应加强心理健康建设。

  健康心理有助于克服人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人际交往,增进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建设要重视幸福原则,一方面教育每个人追求和享受快乐与幸福;另一方面使每个人都能受到崇高精神的鼓舞,给别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心理健康要解决心理失衡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心理失衡,保持人的心理平衡需要一种价值观作为支柱。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揭示人的生活意义,引导自我实现,满足心理需要。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和需要。

  心理健康建设要与思想品德建设相结合。心理健康建设和思想品德建设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建设是思想品德建设的基础,为思想品德建设提供依据和前提,提高思想品德建设的吸引力。思想品德建设为心理健康建设指明方向,引导着心理健康建设。心理健康建设和思想品德建设虽然可以结合,但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不能以思想品德建设取代心理健康建设,也不能以心理健康建设取代思想品德建设。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成国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