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一体化,就是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积极探索创新党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教研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确定教研主攻方向:首先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需求进行教研选题设计;其次,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教研选题设计。以2013年举办的第3期三峡(重庆)库区产业发展专题研讨班为例,本期研讨班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下的产业发展”为主题,在训前调研基础上就拟定了“万开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等三个调研课题,学员进校后立即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科研骨干任组长、骨干教师和学员任成员的课题调研组,学员带着课题中的问题学理论、搞调研、开展研讨交流,结业时形成了3篇高质量的课题资政报告。这些资政报告送达相关领导后,获得市、区、县领导16人次的肯定性批示。
引导教学科研成果相互转化
近两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工作,共有72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学员关注的36个现实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
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专题。我校按照主体班教学专题设立要求,将符合标准的科研课题纳入课堂教学,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由我校教师主持研究的国家行政学院课题——《三峡库区“四化”同步的问题与对策》及时转化为教学专题后,受到库区学员的普遍欢迎。
推动科研成果部分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我校获得张轩、吴政隆、徐松南、徐海荣等市领导批示的《三峡库区乡镇干部思想状况调研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以及《三峡库区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期盼调查》等课题的部分成果都已经应用到专题教学中,学员普遍反应,教学内容“接地气”“可操作”。
将学员关注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例如,我校根据学员关注的问题,确立了《三峡库区微型企业发展路径研究》《万州经开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许多课题结项后获得市、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创新教学科研相互转化的组织形式
成立教学科研小组。按照学科类别分别组建了科社党建、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区情研究五个教学科研小组,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抓科研,人人出成果”的浓厚科研氛围。
实施集体攻关。采取“项目管理、骨干带动、合作分工”策略,以教研课题为载体组建团队,以教研骨干为中心整合力量,根据教研人员比较优势,合理分工,自愿组合,形成了“课题引领、骨干带动、团队攻关、各尽其能、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了科研整体实力。
加强纵向横向协作。支持教师承接并完成市委党校和其他兄弟党校的协作课题,强化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积极争取横向科研项目,与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纪委、区直机关党委等部门建立了合作研究机制,在课题设计、人员协作、课题统筹、成果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为教师“走出去”打开了通道,开阔了教师研究视野。
发挥学员作用。发挥学员教研成果在服务决策咨询、服务万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13年,我校学员的5篇资政报告获得市、区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完善教研一体化的制度体系
以刚性的制度作为推进教研一体化的有力保障。先后建立了教研、科研、调研“三研一体化”的教研制度,探索出了“组织力量全面攻坚、集中兵力重点突破、分门别类遍地开花”的特色调研工作之路;出台《关于实施课题带动战略的意见》,即以课题立项研究为枢纽,搭建调研平台,组织调研活动;出台《科研专项奖励制度》,专项奖励优秀社科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出台《资政成果激励制度》,对各级领导给予肯定性批示的资政成果进行专门奖励;出台《关于开展校地合作的实施办法》,开展“供”“需”对接,拓展了资政空间,形成了一批对党委、政府决策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作者单位: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宗成 王勇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