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及,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等改革政策,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以《决定》的形式提及确实意义非凡,证明执政党已经关注到社会保障的制度缺失并有了明确的改革方向。
在讨论中国当前的养老金制度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现代养老金制度。现收现付制是经典的社会保险养老形式,以代际间契约实现当代人支付上一代养老支出,在人口结构较为年轻时是最简单稳健的做法。但是当人口持续老化,以当代劳动力为基础的公共财政便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减少养老支付水平或者提高缴费额度可以减缓财政压力,但是这种引起现有退休者或缴费者不满的做法所带来的政治压力几乎令所有政府投鼠忌器,因而用延迟退休年龄来逐渐减少养老金领取人数,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缓冲来延迟退休年龄,对已退休、马上退休和仍年轻的人来说都不敏感,调整成本用时间来稀释。
所以,英、美、德等国家都先后用数以十年计的时间来实行改革,以减少阻力并形成社会共识,在缓冲期内产业调整和劳动力优化也使得延迟退休年龄更适合社会发展水平。至于积累制,则顾名思义通过个人的积累来平衡人一生的消费,保障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智利等国家被广泛采用以应对人口老化,很多传统应用现收现付制的国家都采用转移或者引入积累制来充实本国的养老体系,但是当转移或引入积累制时,“双重付费”(我们常称为空账)的问题几乎成为困扰所有国家的障碍。
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改革单位福利制度并正式实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以“统账结合”建立起现代养老金制度,是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的混合形式。中国这个被称为未富先老的国家,在现收现付(统筹账户)和积累(个人账户)中同时面临着人口老化造成的财政压力和新制度创建引起的双重付费的缺口。
现在可以大概清楚中国的养老危机和改革思路了,应对人口老化,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应该改善人口结构和优化人口质量。例如,放开二胎政策、新型的职业教育和产业调整,以减缓老龄化社会的推进并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至于社保基金之所以空账运行,完全是以国家储备和政府信誉作担保。虽然当下的数据是盈余,但若以未来存量计,缺口可能达到几万亿元乃至十几万亿元,其中隐含的财务危机可能会因为国内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危机而触发。
公众在拍砖批评延迟退休政策时,除了出于自身部分利益丧失的不满和敏感,更重要的还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双轨制的存在。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或许无法清晰理解复杂的养老制度种类和精算原理,但是对于多数机关事业单位无须缴纳保费却享有相对较高的养老支付水平却心如明镜,尤其当延迟退休的提法一出,人们自然相信机关事业单位趋吉避害闪躲腾挪的能力更大更灵活。
之前在公费医疗改革试点中爆出补充医保协议、二次报销等“曲线救国”的取巧行为以及五个事业单位并轨改革试点遇挫,已经证明了拥有信息和制度优势的机关事业单位在成为改革对象时,有着惊人的“创造力”以回避改革的涉入。除了要有更强势的推动和更精细的改革细则外,机关事业单位在进行并轨改革时,也要考虑工资的计发办法的不同和改革前后的待遇差距。若广大劳动者为整个社会的人口老化而逐步延迟退休,共同消化改革成本,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是否也应该承担改革,与全社会达成共识呢?(2013年12月4日《南方都市报》李伟俊)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伟俊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