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根本途径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克强 编辑:闵美颖 2013-11-25 10:40:52
时刻新闻
—分享—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依靠创新驱动能够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依然是核心问题

  从数量上看,我国创新资源已是世界第一,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平均不到30%,距离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纲要,到2020年我国的这一指标才有可能达60%。

  在产业领域,我国制造业占全世界19.8%,居全球之首;德勤全球制造业组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也指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当前及未来5年均雄居榜首。但一方面,几乎所有看得见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新,严重依赖山寨,是中国制造业的痼疾,在劳动生产率、研发力量等方面依然乏善可陈。就单位增加值而言,日本是我国的6.5倍,美国是我国的10.2倍。作为世界制造工厂,我们处于国际制造业生产链的中低端甚至末端,如大型客机全部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高端医疗设备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设备80%依赖进口,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70%依靠进口。

  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供应和科技储备不足,许多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依然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藩篱仍未完全打破,成果转化通道还不够通畅,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化也存在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此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落实,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甚至一些高技术企业对创新的性质及其对产业战略影响的理解还非常肤浅。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上创新驱动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关键是寻求科技创新与

  经济升级的结合点

  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就是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关键是要找准科技创新与经济升级的结合点。

  通过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的持续互动,为经济升级提供制高点。当前,由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的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仍在加速。这次结构调整有别于以往,它在本质上是一场抢占新科技制高点的全球竞赛,并由此催生具有强大发展推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是运用高端科技打造核心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从而巩固和发展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力争建立高起点的新兴制造业,以期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结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升级;必须以结构调整为目标促进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只有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上取得领先优势,才能在经济升级发展上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结构是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创新驱动也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

  通过科技创新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为产业升级提供新动力。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各国和地区纷纷在制定新的经济振兴规划中大多强调回归实体经济。但这一“回归”趋势并非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在新起点上对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美国推动的“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是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发展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升级,仅仅依靠引进各类新颖产业概念还远远不够,必须脚踏实地地依靠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提高新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把创新活力与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叠加起来,加快形成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7月所做的调查中,超过七成人认为“中国经济升级版”内涵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缺乏创新驱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升级就无从谈起。

  将政策构建和制度创新放在优先位置,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可靠保障。贯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创新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为保证“再工业化”战略有效实施,2010年8月美国发布了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完善自由企业制度以驱动创新;2012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将完善创新政策作为三大原则之一。我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不能满足于政治口号,也不能被盲目和碎片化的市场利益追求所掣肘,而是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如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政策、社会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机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政策等,营造能有效促进和保障知识经济发展的内生社会秩序和创新生态系统。

  《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主导作用,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按照这一系列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创新现行科技政策和体制机制,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前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科技已进入密集创新时代,并在诸多领域引发巨大而深刻的产业变革,推动全球形成新的产业链及市场。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利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启动新的发展引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向高端跃升。

  由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和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和主导力量。

  最近,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行综合平衡,使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四大板块的核心关键技术,直接与国家确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对接,使重大科技专项成为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核心和产业引擎。中科院还更加前瞻部署了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在汇聚高端科技力量的同时,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和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中逐渐崛起。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15%左右,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力量。

  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耦合的高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自主创新为特征,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其生产性服务,尤其是与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密切相关的研发设计、创意咨询、工程技术、知识产权和金融保险、信息通讯服务等,都包含着产业关键环节和产业链升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专业化的“高级要素”。如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除基本生产要素外,都将重点放在高端研发设计、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等软件拓展上,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同样,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之相耦合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也必将以蓬勃之势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随着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全球范围信息领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阶段,市场规模庞大,信息服务业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潜力。最近,国务院先后提出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加快信息消费业发展政策,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作为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必将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此,应大力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围绕依托高新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和科技等新兴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高端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培育和形成我国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科学技术前沿交叉的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当代科技前沿发展日益呈现交叉汇聚融合的发展态势。由于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强力渗透,基于科技前沿交叉的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趋势。而新经济增长点往往兼具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必须是产业关联效应强的产业或行业,才能带动相关产业、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成为孕育新产业的肥沃土壤。

  就宏观而言,由科技交叉催生的产业融合已经并正在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将高端制造业与IT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融合发展,作为其“制造业复兴”计划的重要内容,力图保持在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领跑者地位。韩国也将尖端产业融合,作为其《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的三大领域之一,旨在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我国也提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甚至将加速人―机―物三元世界的融合发展,深刻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模式。

  就微观而言,IBM公司融合现代网络、传感、通信等众多技术,于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构想,带动了万亿美元的“智慧城市”产业。GE公司在融合相关产业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于2012年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计划,据测算可提升各相关行业1%的效率,仅能源行业15年内节省1%的燃料,就相当于节约660亿美元。现已成为热门产业的人口与健康产业、传媒和动漫产业等,都是由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交叉汇聚而催生并发展起来的。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伴随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只有当技术供给能力和储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一产业或行业才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等的重大关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汪克强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