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际安全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的历史转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世界并不安宁。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舞台,地区战略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都在向深层次发展,地区安全风险和变数增大。
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防备和抵抗侵略,确保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不受侵犯。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及其活动,防范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中国军队坚决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把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确保能够在各种复杂形势下有效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新形势下,中国面临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我们必须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军队根据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大力加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战争形态在变,安全威胁在变,军队作战能力需求也在变。我们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在战略指导上的具体体现,强调坚持战略上的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国就确立了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立足于应对来自东部沿海方向的战略进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诱敌深入成为军事战略方针的核心内容。80年代,重新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强调重点应对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90年代,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进入新世纪,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要求中国军队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坚持和发展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战略思想。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中国拥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卫的需要。中国的核战略贯彻国家的核政策和军事战略,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核武器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中国的核力量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中国发展核力量是极为克制的,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是中国国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区乃至全球的共同发展基础之上,中国的安全也必须建立在地区乃至全球的共同安全基础之上。坚持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体现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与履行国际义务的统一。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政策、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反对军备竞赛,支持一切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的活动。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裁军和军备控制,反对核扩散,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履行国际义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是权益之计,而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大势,立足世情国情,基于传统价值观念和促进世界共同安全理念所作出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中国目前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尚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未来相当时期,中国政府的中心任务始终是解决十几亿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问题,始终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老老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中国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主动威胁其他国家、主动挑起战争、主动制造麻烦。
它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世界的繁荣稳定是中国发展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的前途命运前所未有地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需要,是保障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这一历史潮流的唯一选择。
它也是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我们历来强调,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国防政策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武装力量的职责:“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认为,侵略就是犯罪,我们不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70年代他又明确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准备靠积极防御打赢反侵略战争。习近平主席今年 3月份访问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这充分表明,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示,更是一种实际行动。中国军队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就是践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历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践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决心和行动始终没有变。
比如,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方面,中国军队始终以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军事安全是国际安全的重要支柱,军事关系是国家间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军队致力于落实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动构建新型军事关系;致力于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对外军事关系,拓展全方位国际安全合作;致力于积累战略互信,建立平等互利有效的军事互信机制;致力于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准则依法行动,承担与国力军力相适应的国际安全责任与义务,促进了防范风险和管控危机,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应有贡献。
又如,在处理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中国一贯从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出发,着眼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致力于通过直接谈判和协商,和平解决争议。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军队坚决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坚持核心利益至上,加强海区控制与管理,建立完善体系化巡逻机制,为国家海上执法、渔业生产和油气开发等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妥善处置各种海空情况和突发事件,依法履行防务职能,捍卫了主权权益,遏制了危机升级,实现了维权维稳的统一。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对话,推动建立海上安全磋商机制,与有关国家开展海上联合巡逻,并在应对具体问题时保持应有克制,充分体现了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再如,在应对网络安全问题上,中国军队从未支持过任何黑客活动。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表示担忧,有的国家认为其中部分入侵行动与中国政府和军方有关。这些指责是毫无根据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网络攻击的严重威胁,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黑客攻击受害国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开放、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黑客和网络攻击行动。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任海泉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