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三个侧面看邓小平如何推进改革

来源:党的文献 编辑:闵美颖 2013-10-08 16:56:38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邓小平曾提出过很多深刻的改革思想。在改革精神方面,他强调“要敢字当头”,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精神状态,提倡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提倡要用“明白人”。在改革作风方面,邓小平一直反对拖拉懒散,认为解决问题不能拖,拖是没有希望的。他强调改革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在改革方法方面,他认为改革是一场大试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即一切具体改革措施实行前都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同时要根据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来决定改革措施的步骤和力度;对一时不能实施的改革措施,不要强行实施,而要逐步创造条件,为问题的解决创造好的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改革精神;改革作风;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曾经提出过很多深刻的改革思想。细细体会,其中以下三个方面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最深。

  改革精神:“要敢字当头”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从1978年底拉开序幕的。但就邓小平来说,改革其实早在1974年到1975年就已经试验过一段了。1975年初,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面对“文革”后期的混乱局面,他强调全党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整顿其实就是改革。针对当时派性斗争愈演愈烈,一些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只抓革命、不抓生产的状况,邓小平在领导全面整顿时多次强调要“敢字当头”。1975年5月21日,他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 说 :“现在,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九、十月

  间,他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这半年来,我讲了多次话,中心是讲敢字当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敢字当头”,体现的正是改革精神。这种精神,邓小平既对己,也对人。

  首先,邓小平自己就是抱着“敢字当头”的态度来领导整顿的。他曾被打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并下放江西多年,本应接受点“教训”而有所顾忌,但他全然不顾,而是抓住契机,义无反顾地开始全面整顿。他戏称自己是维吾尔族的姑娘,辫子多,不怕被抓辫子,不怕被打倒。

  其次,对各级领导班子,他也要求要“敢字当头”,不要怕这怕那。对于坚决闹派性的要坚决调离,对于软弱涣散的,要整顿加强,“找那些敢于坚持党的原则、有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敢于负责、敢于斗争的人进领导班子”(《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47页。)。在邓小平看来,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这个中心环节抓好了,各方面的整顿就不难。只有各级领导班子对各种问题态度鲜明,群众才有主心骨;只有敢于动真碰硬,派性分子才会有所顾忌,才能真正将国民经济搞上去。可以说,正是有“敢字当头”的精神,使1975年整顿取得了巨大成绩。

  虽然邓小平的整顿举措和改革精神为“四人帮”所不容,他主持的全面整顿也因此中断,但正是这句“敢字当头”,使人们对邓小平的政治品性和行事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敢字当头”既是一种勇气和决心,也是一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如果每个人都从个人得失考虑问题,怕担责任,怕担风险,那么改革就很难取得进展,我们的事业就不会有希望。从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领导拨乱反正和1978年后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敢字当头”的精神和勇气。1977年复出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教,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当时教育战线存在的问题很多,亟待解决。可一些同志思想中仍有很多顾虑,怕跟着犯“错误”。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8页。),鼓励他们要敢字当头,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改革开放后,他始终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精神状态,提倡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提倡要用“明白人”。“明白人”有很多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改革的胆识;有胆才有识,因此关键还是要有“敢字当头”的精神。

  作为改革的领导者,没有“敢字当头”的担当和勇气,没有“敢字当头”的精神状态,对重大问题犹豫不决,没有准主意,就没有政治号召力,人民群众就不会跟着你走,改革也不会走出新路。当然,“敢字当头”必须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只有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改革作风:雷厉风行,果断决策

  如果改革无法取得进展,一般会有两种原因:一是人们思想僵化或者头脑中还有顾虑,怕犯错误,缺乏改革的胆识,这时候就需要“敢字当头”的勇气和精神;二是思想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但遇事还是拖延不决。主要表现为是对于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该解决而且能够很快解决的事务性问题,不及时去解决,以及对于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拖延不决。

  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属于工作作风问题,拖拉懒散的作风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极不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直反对这种作风,认为解决问题不能拖,拖是没有希望的。在军队整顿中,他强调要“紧张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他强调要“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他强调要“一抓到底”。这些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他“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改革和行事风格。

  与拖拉懒散的作风相比,对于重大战略决策问题的拖延不决,其后果更严重,会贻误改革时机,延缓发展进程,这也是邓小平坚决不能容许的。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谈到经济不能滑坡问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发展事业的,抓着就可以干。”(《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这句话鲜明地反映出邓小平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他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抓改革的迫切心情和实干精神。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强调不能一味求稳,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一定的发展速度,使经济隔一段时间上个新台阶。他提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2页。)。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这些都体现了他善抓大事、果断决策的风格。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当时邓小平谋划的一个大战略就是开发上海浦东。他认为,上海是一张王牌,抓上海是一个关系全国的大战略。他反思说,上海开发晚了是一个大的失误。他多次叮嘱中央负责同志要抓好浦东的开发开放,目的就在于强调不能再次犯战略失误,丧失发展机遇。

  改革方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搞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现成模式可套。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大试验,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

  改革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晰具体的方案。只能在大致方向确定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因此首先胆子要大,就是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改革开放初期,政治上发扬民主,经济上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和对外交往的扩大,都对我们的法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修改补充法律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但是,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搞一整套成熟的法律制度。邓小平主张:不要等,而要大胆地试。开始可以搞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可以地方先试搞,再制定全国通行的。他特别指出:“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7页。)在他看来,不能期望改革会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辟道路。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指出:恐怕再有30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

  在其他各个方面的改革中,邓小平也都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于农村改革搞家庭联产承包,他指出要“允许试”,也要“允许看”,不搞强迫。对于创办特区,他的名言是: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一个“杀”字充分体现了要大胆闯、大胆试的意思。对于市场经济,对于证券、股市这些有争议的东西,他也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之所以强调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是因为改革不可能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

  邓小平所说的步子要稳,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一切具体改革措施实行前都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同时要根据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来决定改革措施的步骤和力度。比如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毕竟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因此邓小平特别指出:“有些问题,中央在原则上决定以后,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集中集体智慧,成熟一个,解决一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0页。)在他看来,提出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任务,是必要的,方向是正确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在步骤方面要稳妥,这样可以避免大的震荡。例如,我们根本上还是要建立退休制度,但是如果一下子实施,一些“文革”后刚刚复出的老同志肯定会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因此,作为过渡,我们采取了顾问委员会的方式,这样就比较稳妥。

  邓小平还认为,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全部的改革任务,对一时不能实施的改革措施,我们不要强行实施,而要逐步创造条件,为问题的解决创造好的基础。1982年,在中央直属机关和国务院机关精简机构的同时,军队也在考虑精简机构问题。但当时军队领导体制还没有理顺,有中央军委、军委常委、军委办公会议,还有各个总部,层次比较复杂。在领导体制没有理顺前,机构改革条件不成熟。于是邓小平提出,可先不忙进行机构改革,“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宁肯慢一点。这次机构改革,军队是后了一步,但也有必要,酝酿得更成熟些,大家思想更一致,更容易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0页。)。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方法生动地体现了他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

  中国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善于从前人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资源和智慧力量。从以上三个方面看邓小平如何推进改革,我们可以领悟到:改革要有一股“敢字当头”的精神头;要有紧张快干、善于决断的工作作风;要有既积极又稳妥的辩证方法。这些对我们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不无现实启示意义的。〔作者戚义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