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464种产品中有32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粗钢增长7.4%,钢材增长10.2%,水泥增长9.7%,平板玻璃增长10.8%。从数据可以看出,化解过剩产能还需时间,经济转型任务艰巨。
目前,在我国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不少行业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炼钢能力超过9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2%;受出口受阻影响,58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开工的不足10家。
自2004年起,抑制产能过剩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实际效果看,治理产能过剩的总体进展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外部需求萎缩的因素,多个行业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在有些地方,违规建设、盲目扩产加剧了产能过剩;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GDP,以土地优惠等引导投资者进入本已过热的投资领域,导致产能无序扩张。
实践证明,单纯扩大生产能力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之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提高技术和环境门槛,提高发展质量,把调结构、转方式和产业升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则是克服经济增长薄弱环节、消除瓶颈现象的关键。
笔者认为,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有“破”有“立”。要“破”的是体制机制问题,改变以经济增长为重点的干部考核标准,杜绝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避免人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要“立”的是,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促进充分竞争,形成预防产能过剩的体制基础。政策着力点要放到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约束地方政府以低地价、低环境标准、不适当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手段过度刺激投资的行为。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央今年已下达了遏制扩张的硬任务。对于新增产能,中央有关部门要求在建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复杂艰巨,但是我们只要有“破”有“立”,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思路,坚持“控制增量与调减存量相结合,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与完善政策措施相结合”,化解产能过剩并不遥远。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