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凝聚中国力量。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国大学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于大学领导者的心目中既要有宏大的“中国梦”,也要有热切的“教育梦”。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专栏,请大学书记校长们谈教育理想、治校理念和治学之道,共同领略他们作为高等教育领路人的思想之光和学识魅力。
我深知,“北大校长”这几个字,意味着什么,承载着什么,自己距它的要求和期待还有多远的距离。然而,我也想说,我是一个坚定执著,从不怕吃苦,从不畏挑战的人。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做人要有人格,做事要靠本事,兴业离不开团队。这句话我始终记在心里。空谈误业,实干兴校。我会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做一个尽心尽职的校长,以最大的热忱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不单单要为历史负责,更要为现在和未来负责。当我们的国家在复兴自强的道路上奋力前进时,北大也要勇担使命、再立新功。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崇高的使命,也是一个崭新的命题。特别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但现代科学起步还相对较晚的国家,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我们既要紧盯世界标准,也要尊重本土特色。我记得担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曾经说过:“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的确,北大是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无论世界怎样的全球化,北大都应保持中华民族的根基,无论社会怎样的风云变幻,北大都应保持守正创新的品格。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既要放眼看世界,也要低头思故乡。只有坚持中国特色,才能建设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当然,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任何一所大学都要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中共进共长。作为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最无间隔、领域最为前沿的场所,所有人类知识和科学最为顶尖的拓展和发现,都在大学这个学术舞台上得到交流和蔓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所拥有的顶尖大学之间的较量。那些世界第一流的大学,虽然校风、气质各不相同,但贯穿始终的都是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学术为基、人才为本的精神品质。一个杰出的、一流的大学,其宏大而明确的抱负,就是要在知识的各个主要领域达至卓越,并以其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保持和延续这种竞争力。这,就是我们要奋力达到的目标。
什么是世界一流?这是我常常自问并思考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一流不能简单地给出数字化指标,甚至也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但我们可以感知,有朝一日,当我们的学者以其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我们的学生,无论文、理、医、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我们的大学在过去与未来解决了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北大”两个字时,我们的师生、校友,我们的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我们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那时的北大,应该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
一个人要有梦想,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在北大这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在这些梦想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北大的明天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北大梦而不懈奋斗!(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摘自王恩哥2013年3月22日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
个人小传
王恩哥,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于沈阳,籍贯上海,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英国物理学会会士(IOP Fellow)。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行政工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恩哥
编辑:闵美颖